聚焦·2020年度山东(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丨山东理工大学:实施“一人双岗”计划 构建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1-02-19 00: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山东理工大学 A+A-
-分享-

案例主题 

实施“一人双岗”计划,推动“就职理工,服务淄博”人才融合发展理念落实落地,真正构建有效的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切实发挥山东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服务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做法与经过 

自2016年学校与淄博市签署校城融合发展协议以来,双方在平台建设、项目合作方面进展顺利,硕果累累。尽管协议中也提出了“就职理工,服务淄博”人才融合发展理念,但一直未找到切实有效的落地举措,也未能真正构建有效的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2019年12月,党委书记吕传毅在学校与张店区第三届校城融合发展合作论坛上提出了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服务淄博的“一人双岗”计划。

“一人双岗”是指学校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要有两个岗:一个岗在学校,一个岗在企业。在企业的岗位为挂职“科技副总”。通过挂职“科技副总”岗位,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助推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发挥“纽带”作用,将学校的优质资源导入企业,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学校制定出台《山东理工大学“一人双岗”计划实施办法》,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目前,淄博市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220家企业已对接及聘任学校240余名高端人才担任“科技副总”。

一、建章立制,推动“一人双岗”计划全面开展

学校主动走出去,面向政府、企业推介学校人才科技等资源;与淄博市及各区县建立融合对接沟通机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精心谋划校企校地融合发展;建立对接会商机制,组织选聘,对接交流,洽谈合作,破解难题等;建立成果考评机制,完善“一人双岗”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开展企业满意度评价;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级主导工作体系,全面开展深度融合工作。

二、强化组织,创新模式,合力打造校企融合全面发展

学校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及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各研究院主体作用,选聘组建队伍并开展专题培训;分类实施与政府、园区、行业等有效对接,以“搭建合作平台、创新关键技术、承担攻关项目、强化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为主线开放合作,强化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多元化、多形式的全面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互利共赢,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科技副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成果转化,培养人才等融合成果逐步呈现,企业发展质量有效提升。涌现出一批贡献突出的“科技副总”。

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周晋,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研发生产锂氟化碳电池。带领团队和企业合力攻关,攻克锂氟化碳电池导电材料性能不好的技术难关。锂氟化碳电池项目被列入省重大项目,预计很快实现产业化。淄博科创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挂职科技副总娄轲与企业进行合作设计,获得了山东省第三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银奖。山东佰润集团科技副总李富军与企业合作,育苗、培育新品种等项目获山东省科技特派员计划支持项目。科技副总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联合申报项目,开展科技指导与服务,与企业合作成果不断展现,深受政府企业好评。

成效与启示 

一、建立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推动校地人才战略形成合力

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才和科技的支撑,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学校通过与淄博市建立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发挥高校人才“桥头堡”作用,破解地方引进高层次人才较难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说,利用地方人才政策,助力人才引进、共用,也为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发挥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双方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人才战略的新高地。

二、构建人才、项目、平台“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校地融合向纵深发展

“人的融合”是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用”是共引共用机制的核心。在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人民政府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中,提出了打造“一机制”“一空间”“六平台”。具体来说,就是落实好“一人双岗”举措,打造人才共引共用“一机制”;建好创新创业“一空间”,将齐创大厦打造成鲁中地区的“中关村”;与淄博市共建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高端化工与新材料、融合发展创新服务、齐文化协同创新“六平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实施“一人双岗”计划,使校地融合发展形成人才、项目、平台“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使人才共引共用机制有了新载体,将会极大促进校地“共生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打造校城融合发展2.0版本。

三、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压力。学校作为科技和智力资源的聚集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通过挂职“科技副总”,将学校的高层次人才推向经济的“主战场”,深入企业一线,助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高校服务企业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打造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高校样板,以实际行动助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

四、提供教师实践锻炼的新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的实践锻炼。通过挂职“科技副总”,老师们可以真正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创新研发、生产经营等业务,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企业实践可以反哺教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将企业中的实践问题带到课堂上,突破教材的边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将企业优秀的工程师请进学校、请上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预期成效

学校力争用 5 年时间实现“千人千企”的目标,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未来,将构建形成完善的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探索形成一套校地高层次人才融合发展的经验模式。

同时,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淄就业创业,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人才和科技支撑。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承担科技攻关,形成一批研发成果,引导更多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全面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科技副总”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为企业导入更多的优质资源,带动更多学生选择留淄工作。

学校通过“科技副总”,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学校建设发展,为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实践、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学校和政府、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共荣共生,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城深度融合局面。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