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以本为本”应重视重建基层教学组织
发布时间:2021-03-26 10:0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3月刊作者:张良才 A+A-
-分享-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开展教学与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科与专业、专业与课程以及落实教学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基本组织保障,其建设和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由于高校转型发展与制度自身的缺陷,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行之有效的教研组制度逐步被边缘化,负面影响也已经显现。如何重建与新时期高等教育新变化相适应的基层教学组织,贯彻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要求,切实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教研组(室)是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流形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经验在校部设研究部,各系设教学研究组。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暂行规程》,明确指出“教学研究指导组为教学的基本组织,由一种课目或性质相近的集中课目之全体教师组成之”。随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入了高校的议事日程。1955年教育部又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组各级教师职责暂行规定》,不仅规定了其成员构成,而且明确了教学业务、教学行政工作、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教学法研究等职责。这标志着教研组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研究制度在我国高校基本形成。

教研组制度的建立,在高校内部创造了一种新型合作关系。它既以组织制度化学习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了内部质量监控。对于教师来说,教研室是联系最密切的工作组织,为教师搭建了彼此交往与互助的平台。系和教研组构成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系主要负责教学行政业务,教研组则侧重课程安排和教学研究,系根据学科或课程将教师归入某个教研组,促使其参与组内的教研活动。因此,在这种体制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有了组织和制度保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专业发展与行政管理的融合,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教学文化。

教研组制度的推行,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秩序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编写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讲义等教学基本文件;二是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知识分子”的改造,在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上为全体教师提供了范围和规范;三是形成了“结对子”“师徒制”的“传帮带”传统,加强了青年教师和老教师的联系;四是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任务的分配、学生实习的联系与指导、教学工作量的计算、科研成果的审核、工资粮票的发放、教师职称的评定等工作都通过教研组来进行。此外,教研组还是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人情往来的基本单位,承载着教师的情感寄托。可以说,教研组是真正的教师之家。

1978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再次得到确认。与之前略有不同的是,教研组换成了教研室。于是,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层面成立了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公共教育等教研室,在系科层面设置了数量不等的学科教研室,承担着课程教学、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客观地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教研室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证。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室负责人带领教师编写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指导教案撰写、试讲,讨论通过后方允许正式上课。

伴随高校的扩招和对科学研究职能的重视,特别是重点大学逐渐由教学型转为研究型,出现了学院改大学、系升格为学院、教研室转型系和研究中心的局面,虽然有些院系还保留着教研室,但其教学研究与管理的地位日渐边缘化。

“去教研室化”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后果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行为个体化。教师上课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其理解独立设计教案,相近课程或平行课程的教师没有沟通和协调。课堂教学既缺少最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也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约束,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期间,我曾在某高校听课,同一班级的两门相近专业课的重叠部分,两位教师的讲授内容出入较大,学生在课堂上是面面相觑。试想,如果有正常的教研活动,这种重复讲授和表述分歧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二是教学文化碎片化。由于高校教师除上课之外无须坐班,教师也之间见面机会减少,而教研活动是教师分享与交流、研讨与合作的唯一机会,教研室活动的停滞,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同事之间见面的机会减少。三是教学传承虚无化。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对年轻教师来说,将数学经验升华为智慧需要老教师点拨。由于教研活动的缺失,年轻教师只能靠自己摸索,教学的“传帮带”传统难以为继。这将对教学学术性、教师责任心、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如何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重建基层教学组织是题中之义。

一是要提高对基层教学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本分。因此,“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重视本科教育,学校主要领导就必须摒弃“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认识,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提倡教学学术文化建设,认可基层教学组织在落实教育教学任务、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对基层教学组织的顶层设计。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需要遵循科学系统的原则,整体推进。2014年浙江大学发布《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较早地全面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建设。2016年、2019年苏州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相继发布加强与改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文件,适时启动此项工作。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通知》,就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做了政策设计。

当前普通本科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可以建立以下结构: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与研究中心,统领与院系平行的公共教学部的教学研究,并指导院系设立的学科教研室开展工作;院系设立学科教研室和实验教学研究室,以负责不同专业相近课程的教研活动,强化院系是教学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设立跨学院的学科教学研究室,靠挂在教师教学发展与研究中心,协调分散在多个院系的同一学科课程的教研活动;学校实验室管理中心设立不同类别的实验教学研究室,以负责不同专业相近课程实验教学的教研活动。这样,校院二级教学研究组织体系便可搭建,才能实现教研活动的学科、课程、人员的全覆盖。

三是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当下教学管理体制下,基层教学组织并非实体组织,缺少足够的资源配置权限,在聘岗、人员考核等方面少有话语权,运行经费也难以得到保障,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参与教学事务的空间。因此,教研室负责人的话语权和运行经费一定要落实落地,防止其被边缘化。

四是建构柔性激励与评估考核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机制。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的关键。基层教学组织应当实行目标管理,各组织每学年都要制定工作任务目标,并向归口管理部门报备,年终对照工作目标实施绩效考核,通过教学津贴和运行经费等进行柔性教学激励。

(作者简介:张良才,曲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教授。)


作者:张良才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