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发挥科教融合优势 助力学科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23 15:5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4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吴晓明 于 萌 唐勇伟 A+A-
-分享-

2017年,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高等教育科教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成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迈出了坚实一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也同校(院)一起翻开了新篇章。科教融合以来,学科围绕校(院)“八大行动计划”,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全面夯实学科基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校(院)重点建设的两个“筑峰”学科之一,在软科中国2020学科排名中列第44位,并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名单,成为山东省属高校重点建设的13个“高峰学科”之一。

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为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手段、新支撑。校(院)以学科为基础,组建“学科建设分委员会”,打破学院、研究所的界限,形成科教融合“共同体”。学科建设分委员会在院所一体化、科教产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整合优势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科学调度,全力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学校还聘请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组建了“学科发展咨询委员会”,为学科布局和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确保了学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提升。

围绕科教融合发展战略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学科形成了学院、研究所和研究基地协同合作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机制。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增强专业课程建设能力,形成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方式,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所属专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核心专业群。并根据专业课程建设机制成功增设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本科专业,是学科面向未来行业产业发展,搭建现代产业学院,深度推进科教协同和产教协同的重要举措。

二、依托优势平台,助推学科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前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2个国家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3个省重点实验室、6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6个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组织。学科利用高水平创新平台聚集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科研人员、精湛的创新团队、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目前,高水平创新平台已成为提升教学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成为加快学科整体建设、发挥学科优势特色、培育学科新亮点的“点火器”;成为聚集、吸纳优秀人才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吸纳器”;成为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助推器”。

同时,学科建有山东省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智能计算技术研究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浪潮超级计算技术产业学院等多个全方位、现代化的科研、教学、实践平台。学科依托国家级平台和山东省云计算平台等打造“水滴实验营”,为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及IT从业人员提供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精准教学实训服务。实训平台于2019年、2020年均支持了全国高校大数据课程教师培训交流班;支持了中科院遥感所在斯里兰卡、老挝、越南举办的遥感技术服务培训;为10余所高校师生提供了20余次累计3万多个课时的线上实训周服务,并稳定运行。

三、聚焦社会需求,强化科教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瞄准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紧扣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聚焦学术前沿强化协同创新,在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海洋监测、激光无损检测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学科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经费总额达3.56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山东省专利一等奖1项等重大创新成果。学科主持了山东省“大科学工程”建设,累计服务中车集团、潍柴集团、浪潮集团等企业、科研院所1000余家,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科研平台和重大基础设施之一。学科还构建“闭环生态圈”型健康医疗云平台,服务乡村医疗扶贫工程建设,并研制海洋监测装备、大型海洋监测系统,全面支撑国家浮标网建设。

同时,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和优势,学科聚焦“信息+”“海洋+”“医学+”等多引擎,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了“科研—教学—转化—产业—服务”的紧密链条。学科依托山科集团产业优势,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激励奖励政策、进行成果转化试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36项,累计收益超4亿元,培育“新三板”“瞪羚”和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信息技术领域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科教融合的独特优势为学科搭建了科教协同的育人载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大力实施“3151”人才工程、“百千万”人才计划、“人才工作室”和“首席专家”特聘教授计划,打造了一支以国家级人才领衔、以省级人才为中坚、以优秀博士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团队,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同时兼具教师与科研人员双重身份,既承担着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又在课堂上、实践中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助力人才培养。

学科创建了“齐鲁英才学堂”,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以“选”“鉴”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以“一制三化”(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探索因材施教新路径。并健全“2+2”“3+1”培养模式,让本科生前两年先学习“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再到科研院所或校内企业进行“专业方向课+特色实践课”学习及课题研究,为学生量身打造高水平科研项目训练计划,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能力培养。

学科重点从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培养过程进行创新探索,在依托学科负责人编写《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思政学习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强化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同时,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一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行动,并进行基于任务迭代的敏捷式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理论教学、课程实践、综合实践的分层递进、闭合联动,切实实现科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依托科研创新优势进行创新教育,目前学生已通过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国际专利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发表高水平论文等众多创新性成果。学科还依托成果转化优势进行创业教育,助推学生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目前,“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的心电图波形的形态识别方法”“基于高精度脉象传感器的远程中医诊断系统”等多项创新成果已实现转化,并在心血管疾病随访平台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学科承办的山东省大数据智能大赛,吸引了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等50余所高校组队参赛,比赛已连续举办多届,大大提高了学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当前,学科正在“院所一体化运行的科教融合特色机制”和“科教融合八大行动计划”的有力保障下,协同推进专业、学科、团队、平台、项目、成果、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未来,学科将继续深入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适应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全力抢抓“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和科教融合发展机遇,突出前沿引领,强化特色优势,着力补齐短板,打造学科高峰,向着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第一梯队奋进。


作者:特约通讯员 吴晓明 于 萌 唐勇伟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