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作为山东财经大学优势龙头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2018年、2020年学科均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高峰学科”建设名单。
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应用经济学学科立足山东大地,积极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成为省内领先、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
营造一流学科生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应用经济学是学校于建校初期便设立的学科之一,主要围绕金融保险、国际贸易、财政税收、产业经济等方面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研究,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产学协同育人、紧密服务山东”的鲜明特色。学科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山东省区块链金融重点实验室”“新旧动能转换与政府财力配置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瞄准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深入实施“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和“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精准施策,充分发挥资源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形成与相关学科及各二级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推动学科整体水平与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
学科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三大攻坚战,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校财经优势,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等重要智库平台,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对接需求,深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学科获首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现代金融服务项目,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研究报告《关于完善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支持政策建议》所提政策建议被《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多个省部级文件采纳,为推动山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学科先后选派13名专任教师赴贫困村挂职第一书记指导脱贫攻坚,并以此为纽带,组织培训村党支部书记200余人次。乡村振兴学院为滨州市惠民县麻店镇编制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落地实施,助力该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为济南市章丘区制定《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及试验项目试验方案》,帮助其成功申报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汇聚人才、追求卓越,产出标志性成果
学科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事关学科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以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流学科团队。一是实施特聘岗位管理,设立“领军人才”“卓越人才”“特聘教授”三类特聘岗位,突破人才发展通道瓶颈;二是引育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对特别优秀的青年博士,直接预聘为副教授、教授,不断优化师资梯队;三是构建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师资培育体系,推进教师职业化发展。
学科在打造经济对外开放新高地、人民币国际化等方向上优势突出,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产学协同育人、紧密服务山东”的鲜明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组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为自贸区建设提供智库服务;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签署《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联盟伙伴关系合作框架》,校长赵忠秀受聘为产业联盟国别顾问,对中国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和区域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知识、智力支持。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学科彭红枫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币加入SDR、一篮子货币定值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均衡研究”,分析人民币加入SDR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团队成果《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程度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获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四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和第三十四届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为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及汇率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培养卓越财经人才
学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担当作为、守正创新”为思想引领,以“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系)”为示范,构建思政育人格局。
与学科相关的金融学院获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财政税务学院坚持思政进专业,将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以“讲好《中国税制》故事”为抓手,通过历史、政治等多视角授课,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良好的育人机制,为国家和社会先后培养了大批有能力、敢担当的优秀学子。其中,2003级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姜海泉,2016年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原本贫穷落后的山寨拔掉穷根,让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熠熠生辉。为支援国家建设,2013级财政学专业学生尹炳山听从祖国召唤,自愿报名去西藏察隅县古玉乡工作,扎根边疆、服务边疆。
同时,学科聚焦国民经济、现代金融、对外开放、智能财税等方向,加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紧扣“为国理财、经世济民”的培养目标,培养了大批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的卓越财经人才。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积极实施“三千计划”(进千村、千企业、千社区),组建3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学生参与率高达100%。在各类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科学生获金奖1项、银奖2项、一等奖 1项、二等奖3项。
与时俱进、融合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再攀高峰
“十四五”期间,应用经济学学科将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以新文科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全力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整体谋划、科学布局,强化建设金融、财政、国民经济、国际贸易以及保险等传统优势学科,拓展和培育新兴领域和交叉领域研究方向,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全面提升。
一是推进管理制度化,加强业绩导向激励力度。鼓励、支持高水平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打破壁垒,推进协同创新,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打造优势团队,高质量建设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学术卓越人才。二是健全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优化学科平台运行模式,强化平台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措施。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和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着力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四是落实对外开放战略,创新“渠道共享,信息互通,平台共用”工作思路,加强与国际学术同行的沟通交流,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或合作交流,定期选派学科教师及研究生赴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科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特约通讯员 杨建军 谭 璐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 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