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融合发展办学理念重塑办学行为,积极探索基于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和校内融合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不断增强大学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性,持续提升大学科技文化成果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适切性,大力强化大学与行业、产业等开展联合攻关的协同性,为推动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发挥应有作用。
融合发展之势:时代需求与大学使命的双重驱动
推动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一)推进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
2017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和措施,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主力军作用,将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并从国家治理角度对“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改革路径作出制度性安排。特别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闽江学院时强调,地方院校要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深化融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战略。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在宏观层面推动学科专业与国家产业结构需求深度融合,在中观层面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与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深度融合,在微观层面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深度融合,打通教育与产业、教学与生产,更好地为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二)推进融合发展是更好地完成大学使命的现实要求
从大学诞生之日起,社会对其功能的认识就在不断深化,并且每一次深化都推动着生产力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从以英国纽曼为代表的知识逻辑,到以德国洪堡精神为分界线的科学研究逻辑,再到美国“赠地学院运动”“威斯康星思想”所倡导的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联姻,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当前,国家进入新时代,教育进入新周期,科技革命孕育新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要素和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应用取向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趋势,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主题。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须牢牢把握“四个服务”时代使命,积极融入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创新驱动的新需求。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明、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规律,打破和重建学科专业边界,深化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强化科教融合和校地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产业结构变革趋势,结合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目标和内涵,使学科专业、科研平台、育人链条与区域创新发展深度耦合。
(三)推进融合发展是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因应之策
在经历了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为特征的模仿发展阶段,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发展阶段,以实施“211”“985”工程为特征的非均衡重点发展阶段,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以实施“双一流”“双高”建设为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各高校对政策资源、区域资源、人力资源和国际资源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地方高校与部属院校相比,在资金投入、产业资源、人才引进、国际化办学等领域存在天然劣势,办学资源向少数高校集中,不断放大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倒逼地方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形成自身独有的比较优势。应用型大学必须以融合发展为抓手,积极推动省市共建、城校融合,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企业创新,强化大学与行业、产业等开展联合攻关的协同性,从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地方高校人才供给、科技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切性,充分释放国家和地方支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政策红利,在推动融合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的同时,实现在新一轮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激烈竞争中争先创优、变轨超车。
融合发展之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平台和新范式
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提升教育、社会资源共享水平的体制机制设计,又是推动产业与学科专业、教育组织形态与产业地区布局、企业生产与人才培养过程等深度融合的具体过程,更是推动学校办学形态和治理结构创新的范式变革。
(一)积极构建大学治理新形态
推进融合发展,首要的是秉承胸怀家国的教育观,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跳出大学自我封闭、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惯式,积极构建与地方、企业、社会有机协调、融合发展的关系;树立市场导向育人观,推动人才培养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坚持学以致用的学术观,推动教师由“传统学术型”到“应用学术型”转变。最大程度发挥校企合作和城校融合效力,积极拓展融合发展中的政校企等多元参与、多方协同机制,推进产业与区域发展及人才培养、供给之间的要素全方位融合,形成互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高校内部治理的推进作用,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的实践环境,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现代化,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依法治校,完善大学章程这个学校“根本大法”,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第三方作用,让参与融合发展的各方利益都能受到法律保护。
(二)积极构建学科专业新形态
推进融合发展,关键是以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强化区域特色、行业特色,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在精准对接需求中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以学科专业优势方向的突破带动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交叉学科专业。
一是对接“四新”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专业,打造新工科亮点,构筑新农科高地,培育新医科基础,凸显新文科特色,做实新兴交叉融合专业,确保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发展,骨干专业稳定发展,新兴急需专业培育发展,饱和专业控制发展,打造一批与区域经济、行业协同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相支撑的品牌专业。二是以培育一流课程和强化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为牵引,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行业企业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机制,打造“以能力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促进课程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三是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牵引,加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开展顶岗实践,“真刀真枪”地去实践锻炼,在提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精神。四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主阵地和依托,坚持德育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在提升专业能力过程中强化价值引领、提升综合素养。
(三)积极构建二级学院和科研机构新形态
推进融合发展,重要的是要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新范式。
一是主动对接区域新兴产业,推进校企紧密对接,依托部分优势学科专业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开展专业规划、课程设计、教材研发、学习环境创设、师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真正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形成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二是瞄准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创建未来技术学院,汇聚各方资源,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搭建符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构建教研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范式,为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人才支撑。
三是与行业、企业共建科研平台和新型智库,聚焦现实问题,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优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尤其是优化运行过程中的功能定位与治理结构、产业驱动需求与平台立项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机制,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技术转换效能。
(四)积极构建人才队伍新形态
推进融合发展,归根到底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支撑。一是着力提升教师队伍应用创新能力,强化教师队伍对于现实问题的敏感捕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设计教学内容与思考科研课题的水平,提升科研活动的实践性及知识技能的创新性。
二是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分层分类选派学科专业负责人、重点学科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院所挂职锻炼,到校内外工程实验技术岗位顶岗锻炼,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科研能力。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学历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骨干,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专家兼职任教,并作为青年教师的实践实习导师。
三是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构建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
四是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师资队伍应用创新内生动力,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专职技术转移服务团队。
融合发展之行:赋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聊大实践
聚焦聚力融合发展,聊城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范式,深化校内融合、校地融合和校企融合“三大融合”。一方面,在校内打通融合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另一方面,在校外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与政府、行业产业企业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顶层设计驱动,凝聚融合发展向心力
聊城大学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接受省委政治巡视为重要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凝聚起推动融合发展,开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格局的深度共识。
学校党委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时代使命,将学校“十四五”发展置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大势中考量,成功召开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科学制定“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确立了未来五年学校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的战略主线,明确了建设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
学校还积极打造融合发展经验交流平台,组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论坛”和“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专业技术人员校企融合发展工作座谈会”,与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等联合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研讨,做到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任务再压实。
练好内功、挖潜增效,聊大学子斩获第九届全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57项奖励,获奖人数居全省高校第一;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社科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立项质量、立项经费均创历史新高。
(二)社会需求带动,拓展融合发展协同力
聊城大学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搭建学校、地方、企业三方联动合作育人平台,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和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让政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同聊城市和各县(市、区)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浪潮集团、济南文旅集团、鲁西集团等42家龙头企业实现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共建浪潮信息技术学院、现代电影产业学院、现代文旅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建立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使之成为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学生就业基地。
同时,对接“四新”优化专业布局,围绕产业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新增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校企合作办学专业,逐步形成与办学定位相吻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
此外,学校挂牌建立17个“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师生走进企业感受国家飞速发展和产业技术革新,学习企业家精神和家国情怀,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与浪潮集团共建聊城大学浪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手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推进实践育人质量提升。
(三)平台建设推动,提升融合发展服务力
聊城大学充分释放省市共建、城校融合政策红利,积极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联动”。
一是与企业合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建聊城大学浪潮碳中和实验室创新中心、聊城大学—乖宝宠物食品研究院等平台,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研发项目40余项,一系列专利成果获得转让或实施许可。
二是共建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力求在重大技术应用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其中,由聊城大学、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安格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共建的聊城赤泥综合利用联合创新中心研发的核心技术“岩棉及其利用高碱赤泥生产岩棉的方法”,经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认定为世界首创,以此技术为依托的“年产6亿块赤泥基改性玄武岩专用砖”项目已投产达效。
三是对接“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中的“乡村振兴工程”,聊城大学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在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项目和4个省级农业园区项目的基础上,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生物安全技术研究”等涉及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四是充分发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聊城发展研究院、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作用,承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研究”专项、“新时代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等2021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58项。学校还设立“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专项,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学术空白,为聊城革命老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人才交流联动,强化融合发展落实力
聊城大学大力引导一线教师转变传统观念、走出校门,积极开展解决经济社会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出台《聊城大学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选派58名教师参与51家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与政府、企业和科技园区建立密切联系,深入了解行业、产业和企业一线需求,带着问题回校组建研发团队、攻关横向课题,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应用性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持续良性互动循环。
同时,采用共用、共育、共培的培养模式,引进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持续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不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此外,坚持内培外引并重,聚焦学校急需重点发展、特色发展的学科专业,实施学科领军人才精准引进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育计划,着力培养和延揽一批优秀人才,构建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创新团队。
按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要求,学校科学修订“‘光岳人才’支持计划”,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努力构建高效、科学的绩效工资分配体制,健全完善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不断催生推动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作者简介:关延平,聊城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关延平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 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