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人 | 有“新”更有“心”,讲有温度的思政课 ——记青岛理工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赵筱侠
发布时间:2022-06-27 09:2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曹玉洁 王明慧 A+A-
-分享-

封面人物

赵筱侠,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2部,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2020年以来,赵筱侠连续斩获思政课教学方面3个重量级奖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一等奖、首届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特等奖、首届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特等奖。

 

争着抢着坐前两排、积极报名课前演讲、课上踊跃回答问题、课下主动参与讨论……在青岛理工大学,赵筱侠的课是出了名的气氛好、热力足、评价高。

作为一名“80后”思政课教师,赵筱侠努力用心用情,让每一堂思政课都充满魅力。

 

从“需求侧”出发的“供给侧”改革:打造充满思维张力的课堂

 

连续获奖之后,许多人表示好奇,赵筱侠决胜成功的备赛秘籍是什么?其实,熟悉她的师生都知道:“她比赛时的表现,就是她日常上课的样子。”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一项项佳绩背后,是她一天天孜孜以求的付出和一堂堂日积月累的好课。自2012年走上讲台,赵筱侠已有10年从教经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是赵筱侠从教之初就决定用心、用情、用力坚持做好的事情。“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弄清楚‘讲什么’‘怎么讲’‘为谁讲’这些问题,在课程内容、讲授方法、载体形式等方面探索创新,真正讲好思政课,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思政课若要入脑入心、发挥育人作用,首先得让学生爱上思政课。“面对‘00后’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抬头率不高’‘吸引力不足’,是因为教师对历史知识讲述不充分、点到为止,灌输式讲授、点水式案例、强迫式互动等枯燥生硬,课堂效果很难有深度、有力度、有效度。”

赵筱侠认为,要做到“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要把握学生的关注点与需求所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量,才能在讲授重点中突破难点,在释疑焦点中彰显引导。“其实,我们的青年学生是勇于担当、充满激情、敢于有为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了真理魅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致力于把这些道理讲好,传递好。”

于是,赵筱侠下了一番苦功夫。一方面搞调研、做分析,充分了解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准确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困惑所在、期待所在;另一方面勤尝试、勇探索,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创新:

首先,打乱教材的章节结构,按照教学目标对知识点进行重构,围绕“三个为什么”组织新的教学专题;其次,为每个教学专题提取优化育人主题,挖掘体现专题内容和育人主题的历史事件、党史事件,把这些事件当做故事来讲;最后,紧密结合主题、融入案例,抛出一个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这就是赵筱侠创新形成的“故事激趣—渲染道理—启发思考”教学模式。

比如教材的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赵筱侠将专题主题设计为“中国革命新道路是怎样探索和开辟的”,确立的育人主旨是“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重点解答的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了讲透“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赵筱侠选取了“文家市决策”“人民军队的第一军规”“牺牲带”“第一部土地法的诞生”“龙源口战斗”等党史故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将井冈山精神融入这些党史故事之中,并在最后提出“新时代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讲故事是引子,助力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最终意义还是要落脚到讲道理、促思考上。通过历史事件的讲述,让学生获得思想上、价值观念上的教育,从而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来观察和认识当今社会。”

从“需求侧”出发的“供给侧”改革,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和风格让赵筱侠的思政课堂处处充满着思辨的火花,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她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结合课程主题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同台讲’,会抛出一个个问题互动形成‘思考链’,感觉整个课堂是人人参与的,而且全程充满了思维张力。”青年教师赵纪龙仍旧清晰记得,第一次到赵筱侠的课堂进行现场观摩时的感受:“一下子就体会到了什么是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

“赵老师的课堂是开放式的,内容丰富而且有趣,流畅自然而且深刻,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测控212班陈奕杰给赵筱侠的课“五星好评”。“本以为学习历史就是背诵和记忆。听了赵筱侠老师的课之后才发现,其实历史是很有意思、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经济211班张艺龄深有感触。

 

从“爱学生”开始的“好老师”课堂:有温度的思政课才有灵魂

 

“一段短视频、一个小故事,我们就都被吸引住了。感觉赵老师是知道我们关心什么、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的。”

“就连课堂上的临时问答,都像是预设好的一样自然,让我惊叹赵老师理论功底的扎实深厚!”

“真的做到了让我们听得进去、弄得明白,把道理讲进了我们心坎里!”

在学生眼中,赵筱侠的课堂是有温度的,洋溢着温暖与愉悦,能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师心,体会到尊重、理解与关爱。

赵筱侠在校史展览馆开展实践教学

思政课教师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对此,赵筱侠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理论的浸润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不论是思政课的内容,还是思政课教师的态度,都是“有情”的。讲好思政课,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更要以心育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肩上有责,一切都要围绕学生、观照学生。”

爱人者,人恒爱之。正是因为赵筱侠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用青年学生的思维、视角、话语去理解他们、接近他们,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所以她的课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齐刷刷点赞的“好课”。

经济211班的陈日欣很喜欢赵筱侠的讲课风格:“是那种亲切平和、娓娓道来的,气氛也是平等、和谐、融洽的,特别容易就沉浸其中思考、吸收、学习。”车辆工程203班的罗盛翔则表示,赵筱侠的课内容非常充实,故事很生动,很能激起大家听课的兴趣,“尤其令同学们感到惊讶的是,每节课听下来所有理论叙述、故事案例、互动提问,感觉都是浑然一体、自然衔接的”。

罗盛翔对赵筱侠的“严谨、认真、耐心”由衷敬佩:“一定是储备了许多许多,才能做到这样举重若轻的。”即将迈入大三的罗盛翔,还时常通过微信联系赵筱侠,希望在上好专业课的前提下“回炉听课”。“在老师温柔而且耐心的鼓励下,我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迷茫、不解,赵老师总会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和帮助,非常庆幸能够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好课堂映照出好老师,好老师成就着好课堂。“赵筱侠的思政课好,好就好在有‘新’更有‘心’。”在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菁华看来,讲好一堂思政课,有术、有学、有道。“理论功底要扎实,才能够讲清楚、说明白;思辨积累要充足,才能够运用自如、信手拈来;归根到底,还要有对教育、对学生充沛的爱、倾注大量的心血,才能够让课堂环环相扣、充满魅力,才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作为思政课教学科研专门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鼓励和引导他们钻研教学、热爱教学、奉献教学,实现从“技术”到“学术”再到“艺术”的境界提升。

 

通过“讲道理”培育“价值观”:点燃照亮青春的心灯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作为思政课教师,赵筱侠认为,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要始终站稳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想阵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赵筱侠的课堂,不仅在声情并茂讲故事,更是在联系实际讲理论、旗帜鲜明讲政治、拨云见日讲信仰,讲出为青年学生成长解疑释惑的担当。

许多学生对赵筱侠讲述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印象非常深刻:课程开始,先播放几段在抖音、快手上引发热议的小视频,内容主要是私家车张贴精日贴纸、和服拍照等事件,然后鼓励大家就这些现象发表观点。等大家讨论完后,再展示出一张照片问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有同学说成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当时,赵老师表情凝重、非常严肃地指出,这不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它的名字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然后,赵筱侠分析了纪念馆命名的缘由,并饱含感情讲述了她曾经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经历和感受。“这让我们深受触动,深刻认识到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有了这样的共识,再回头去看课前讨论的‘精日现象’,自然就能够对这些现象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

正人者先正己,教育者先受教育。赵筱侠非常注重学习,始终认为学习永远在路上,一直进行时。“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让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在心中扎下根,讲政治才有底气,讲道理才能透彻,讲信仰才令人敬佩,才能教育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学习,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

“不仅要坐得住,深学深研,提高理论水平,还要走出去,注重实践,从现实中汲取营养。”本着这一理念,赵筱侠积极走进乡村、企业、社区一线,开讲座、做宣讲、搞实践,然后反哺课堂。“感觉赵老师的求知、思辨是时时处处的。无论应邀去社区还是企业,无论是主题党日活动还是讲座宣讲,赵老师都很注重跟主办方、跟现场听众进行交流,然后把新鲜的东西带回课堂。”赵纪龙说。

正是这样时时处处的用心积累,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等这些思政课上的“高频词汇”,在赵筱侠的讲授下格外生动、充满亲和力。她以独特的历史视角,与学生一起探索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变迁的宏观角度,去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她用史料案例结合党史国情、校史校情,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增强共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方面用学理性讲深讲透思政课的政治性,以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回应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用政治性为学理性铸魂,讲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引导学生摆正“三观”。

“赵老师是温婉的、平和的,同时也给我们一种身有正气、不言自威的感觉。”环科211班李洋说:“她不是那种强硬给你一个观点、一个结论,而是温和而坚定地、入情入理地引发你的共鸣,引导你以史鉴今、得出自己的观点。”

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影响灵魂、用情怀引领情怀。赵筱侠将继续带着温婉笑意,用一堂堂有温度的思政好课,温润青年学子的心灵。

 

作者:特约通讯员 曹玉洁 王明慧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