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创新 深化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20-01-02 09: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5月刊作者:杨振光 A+A-
-分享-

专题·《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技创新是高校改革开放的内驱力,高校改革开放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深化高校改革开放,有助于高校迅速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与国家、省战略发展要求相比,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设立一批竞争性重大基础研究和重点技术研发项目,进一步汇聚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培育新的动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引领和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培养和聚集高水平人才队伍。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力为核心,充分利用国家、省人才政策,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吸引顶尖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建立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聘用制度,设置一定数量流动岗位,促进人员合理的双向流动,吸引本学科领域国际顶尖人才共同开展联合研究,助推重大成果产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加强与国家相关科教计划重点任务布局的衔接,超前布局可能引发重大变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一批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产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开创更多前沿学科。

  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地方基础研究能力为目标,主动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动与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伙伴关系,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和军民融合,围绕产业发展共性关键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聚焦符合科学发展趋势且对未来长远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可能形成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且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问题,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

  依托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团队,围绕学科领域、行业发展和区域创新,积极组建或参与基地联盟,开展共性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方向的联合研究,促进协同创新。

  推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重大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科研活动提供规范化、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科学合理地进行原有实验研究硬件资源整合和配置,积极开拓仪器设施的功能和推动极限研究手段突破,搭建一流水平的公共实验研究平台。

  建立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承担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项目。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倡议,推动有条件的基地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创新平台,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文交流等工作。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地的品牌效应,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在学科、领域和行业产业中的美誉度与影响力。将基地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和成果转移中心。

  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本单位的“政策高地”,在物理空间、科研仪器和实验设施平台搭建、人员聘用、研究生指标、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和倾斜。实行基地负责人负责制,赋予基地选人用人、科研课题设定自主权。创造科学家、研究团队和青年人才拎包入住的环境和条件。建立一流的科研专业服务团队,为科技人员开展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撑。

  建立完善符合科学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坚持定期评估考核制度,建立与基地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和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探索国际同行专业化评价,强化基地学术竞争力的国际比对和任务完成情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引导基地在学科目标上更加聚焦原始创新,促使更多基地不断成为领跑者和并跑者。

  营造科技创新基地的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为国奉献精神,提升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团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引导基地、团队做科研诚信的表率,避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推动基地建立容错机制,形成潜心研究、挑战未知的创新文化和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学术氛围。保障科研人员围绕研究目标和任务,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基础方法,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

二、着力推进高校改革开放

  《意见》“着力推进高校改革开放”这部分包括三方面,一是扩大国际交流,二是加强国内合作,三是改善内部治理。

  扩大国际交流方面。要加大“请进来”力度,开展高质量合作办学。结合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加强高端引领,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支持高校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促进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支持高校联合举办二级学院,扩大实施并积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支持高等学校形成山东特色、国际视野的先进办学经验。

  着眼“走出去”,鼓励高校开展海外本土人才培养培训项目,支持办学基础比较好、国际化水平比较高的学校,发挥地缘优势,配合企业走出去,赴境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在海外建设实训式培训基地,特别是联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

  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强职业教育院校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合作,借鉴德国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提升“大国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促进双向留学,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以及山东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山东省博士研究生海外研修计划和研究生导师海外访学计划等地方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逐步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聚焦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十大产业建设,培养山东省发展急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造“留学山东” 品牌,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鲁战略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使山东省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升。

  加强国内合作方面。加强校地合作,对地方政府和高校提出要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培育新的动能,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引进“双一流”高校和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究生院、研究院,共同开展高端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校校合作,建立学校管理人员赴部属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制度。提升高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省属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校领导、中层管理干部、职员的培训制度,是推进这项工作的一个有力举措。建立高校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到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学习和实践高水平大学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快速系统地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改善内部治理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了新时代我国高校以文化引领、人才支持、科技支撑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使命担当。为适应新时代要求,《意见》对高校章程管理工作提出要求,进一步修订学校章程,加强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在现代大学体制下,学院管理在大学组织系统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主要依托学院而展开。学院管理如何,对大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二级学院院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院的发展。近几年,山东省在选拔任用二级学院院长方面在部分高校中进行了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的改革试点。《意见》提出,在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取消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行政级别,探索创新二级学院院长选拔任用方式,支持学校面向校内外公开选聘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

  高校教育管理职员制是国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和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高校实施教育职员制是遵循大学管理工作规律,深化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人事分类制度改革、构建与市场经济同频共振的人员新陈代谢体系的重要举措。实施教育职员制,有利于推进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意见》提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试点实施高校职员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职级晋升、交流任职、薪酬分配等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高校干部队伍活力。

  (作者简介:鲁东大学 杨振光)

作者:杨振光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