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应优先推动地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30 08:5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侯长林 A+A-
-分享-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中进一步明确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优先推动地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西班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奥尔托加·加塞特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有伟大的学校;同样,没有伟大的学校,也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我们知道,欧洲的文明与发展,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以及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大学等享誉世界的名校紧密相连。没有这些灿若星辰的古老大学,就没有今天欧洲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办好大学、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为了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逐年加大投入,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然而,只是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还不够,一定要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惟其如此,才能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

由于种种原因,五大洲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每个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单就我国而言,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前,各地应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树立优先推动地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有必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强化高质量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发展到美国赠地学院时期,大学的基本职能由单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重。赠地学院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1913年在任的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曾说:“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应该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只有强化高质量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并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才能转化为服务地方的自觉行动。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的文化、反世俗陈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赖以骄傲的源泉。”尽管目前有的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不高,还难以真正起到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地方高校都在以其独有的方式引领着区域社会文化的潮流。从长远来看,高校还应主动肩负起引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二是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服务地方,要求高校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服务地方,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其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要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水平的课程及课堂教学、高水平的专业建设、高水平的教学评价制度和机制等作保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学的成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大学的差距也主要是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差距。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首要职责和使命。再其次,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自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后,其在大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从全球来看,至少70%以上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大学创造的,即大学是发现并创造新知的主战场。要使地方高校具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新最好的知识,就必须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

(作者系铜仁学院校长)

作者:侯长林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29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探索


作者:侯长林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