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北大、清华“强基计划”正式公布 两校报名时间均为4月12日至4月30日
发布时间:2021-04-13 13:57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刘婧 雷嘉 A+A-
-分享-

4月12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正式发布。记者注意到,北大和清华均为4月12日至4月30日报名,同时两所学校均提出,报考该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其中,北大要求考生仅可选择一个专业组进行报考,各专业组单列计划,单独排队入围及录取。清华学科类不允许兼报,学科类内最多允许填报5个专业志愿。值得一提的是,两所学校均明确未举办或委托他人及中介举办任何与“强基计划”相关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北大:所有组别科目均为数学语文

  根据北大发布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今年有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力学类、生物科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基础医学10个强基计划专业招生。与去年相比,北京大学今年调整了校考笔试科目,所有组别笔试科目均为数学和语文。

  报名的考生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且高考成绩达到学校在该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入围标准;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划定分数线为准),即可入围相应省份的强基计划考核。北大强基计划综合成绩满分100分。其中,高考成绩(折算成百分制)占综合成绩的85%;北大组织的考核测试成绩(即学科基础素质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占综合成绩的15%。

  6月26日前,在各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份划定分数线为准)上,依据报考强基计划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下同)从高到低的顺序,按分省分专业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数的6倍确定各省份入围考核的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同入围),并公示入围标准。

  对于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且按破格申请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如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划定分数线为准),可破格入围相应省份的强基计划考核。破格入围考生不占以高考成绩入围考生计划,破格入围且最终被录取的考生不占已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

  清华:入围人数将增至招生计划6倍

  清华大学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分为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和基础文科类专业。

  其中,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包括: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旨在选拔并培养在基础理科领域有特长,且有志于从事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研究的学生。基础文科类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类、哲学类专业,旨在选拔并培养在基础文科领域有特长且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

  高考结束后至出分前,清华大学将组织考生进行确认,并依据考生高考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按照生源所在省份各学科类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数的6倍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且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考生可以破格入围,入围考生高考成绩总分不得低于各省一本最低分数线。

  入围考生需参加综合考核,包括基础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和身体素质测试等环节。基础能力测试为笔试,理科类专业测试内容包含数学与逻辑、理科基础(物化综合)、学科探究(科学素养)等,文科类专业测试内容包含数学与逻辑、文科基础(文史综合)、学科探究(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考核包含专业志趣考察和面试。最终综合成绩按照高考总分(按满分85分折算)+高校测试成绩(由基础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考核成绩组成,按满分15分折算)计算形成。

  文/本报记者 刘婧 雷嘉


作者:刘婧 雷嘉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