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教育部:将建设一批新学院
发布时间:2022-08-26 10:33 来源:教育部网站 A+A-
-分享-

近日,教育部网站在答复“关于建立健全碳中和教育相关一流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提案”中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21个“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布点2223个。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鼓励高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市场等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双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专业布局,推动相关课程和教材资源建设,为相关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提供智力支撑。

一、加强双碳领域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一)明确工作任务

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决策部署,加快双碳领域人才培养,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教高函〔2022〕3号),从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打造高水平科研科技攻关平台、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9个方面,明确了22条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

(二)优化专业结构

教育部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办学能力,加大双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新批准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10余个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共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21个“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直接相关本科专业,布点2223个。

二、推动双碳相关领域教学资源建设

(一)建设一流课程

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大力推广慕课建设应用,采用新技术手段,扩大双碳相关课程学习覆盖面。《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等一大批优质课程上线全国性在线课程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持续提高双碳相关教育的影响力。

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目前,包括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华中师范大学开设的《环境与健康》等在内的优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出版优秀教材

近年来高校编写出版了百余种双碳教育相关教材,并不断完善创新。2021年9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公布了《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奖励名单》,清华大学郝吉明等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同济大学高廷耀等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一批相关教材获评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

(三)搭建开放平台

为进一步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教育部在总结慕课与在线教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了“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简称“智慧高教”),于2022年3月28日正式上线。“智慧高教”平台专门设置了碳中和专题,并上线《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等一批优质双碳教育类慕课。其中,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已连续开设13轮次,选课人数超过43万人次,云南大学开设的《人类与生态文明》课程累计开设11轮次,13万余人次选课学习。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鼓励高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市场等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双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同时支持高校开设双碳教育相关课程、编写相关教材,为逐步构建全面、持续、有效的双碳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打下坚实基础。(来源:教育部网站)


编辑:王煜玲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8月1日起,12306学生购票有变化!具体操作快来看图→

铁路部门进一步优化学生售票服务,2025年8月1日起,铁路12306客户端升级学生预约购票服务功能,全力保障学生旅客便捷 ...

08-01 16:47中国教育报

拿着这些钱,上大学!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图解来了!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派送工作正在进行,不少同学应该已经收到,祝贺准大学生们即将开启大学新生活!当你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时,同时 ...

08-03 09:03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

这些“育儿补贴”不要领!多地警方提醒

 日前,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 ...

08-06 14:30新华社、中国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