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新闻联播》报道: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发布时间:2024-09-10 09:39 来源:微言教育、央视新闻客户端 A+A-
-分享-

  9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栏目推出报道《加快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一起来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新时代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走进大、中、小学校,他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牢记嘱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弘扬教育家精神等重磅文件相继出台,系统谋划破解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以改革创新激发教育强国建设新动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新格局加速构建。这个学期,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统编教材,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时代以来,各级各类学校不断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优势,让学生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中,点亮理想灯塔。与此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加强劳动教育等一系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举措不断深化,让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长 刘宁:我们学校创新研发了“五育融合”智慧评价体系,从健康、科创、艺术、实践等多个维度考查学生综合素养,助力孩子们既具备科学精神,又提升人文素养,厚植文化自信。

  科教兴国,人才兴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增强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能力,高等教育正在着力优化布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今年,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中,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布点大幅增设,2012年以来,全国已累计增加310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新专业。加快拔尖人才培养,我国正汇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头部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专区建设,职业教育正推动建设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产教融合新格局,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能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广大高校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蒋成保院士团队,联合中电科9所,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实现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自主可控,极大满足了民用航天、轨道交通、通信等国民经济主战场及国防重点领域的重大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蒋成保:我和团队坚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应有的力量。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改革齐头并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教育正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路上,阔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就业创业有补贴,别错过!@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注意啦!就业创业有这些补贴政策别错过。

10-11 14:20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微信公众号

2026年国考报名10月15日开始 计划招录3.81万人

记者10月14日从国家公务员局获悉,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即将开始,共计划招录3.81万人。

10-14 10:37央视新闻

强制性!教室采光新标准,明年11月1日实施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2025)。 ...

10-15 09:32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