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燃一盏灯 照亮远方
发布时间:2025-10-22 08:5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宋蕾 A+A-
-分享-

  1991年,当我背着行囊走进虎山那所破旧的学校时,未曾想到,这里会成为我践行“仁爱”二字的起点。那时学校的食宿条件艰苦,母亲常心疼地说:“这样的苦日子,你一个小姑娘怎么熬?”我笑着安慰她:“苦的是环境,但我的心是温暖的。”那时,我下定决心:“就让自己变成一盏灯吧!”

  工作的第一年,我接手了46名来自11个山村的学生。家访路上,我摔下过山沟,扭伤过脚踝,但最让我揪心的,是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家庭。班里有个男孩,父亲酗酒,母亲离家出走。家里三间土房,里间住人,外间养猪。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头发结成了块,身上散发着刺鼻的味道。我蹲下身子问他:“愿意让老师帮你洗头吗?”他怯生生地点头。我从井里打来水,烧热,一遍遍搓洗他的头发,泥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来。此后的每周,我都带他洗澡、换衣,教他整理书包、叠被子。毕业那天,他拽着我的衣角说:“宋老师,我以后也要当老师,像您一样。”

  班里还有4名像他一样的学生。他们穿着布满破洞的布鞋,书包是用化肥袋缝的。我每月的工资大半用来给他们买文具、交书本费。当我看到学生捧着新书本时发亮的眼睛,听到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说“谢谢宋老师”时,我觉得一切都值得。3年后,这个曾被贴上“落后班”标签的班级,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更可喜的是,46名学生无一人辍学,这在当时的山村简直是奇迹。

  调入城里的小学后,我继续以“仁爱”精神践行教育工作。2020年,我遇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挑战——接手全校闻名的最难管的“四(2)班”。班里有4名学生被诊断患有多动症,1名患有狂躁症,剩下的男孩们以打架、逃学为“日常”。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粉笔头满天飞,课桌东倒西歪。

  我没有发火,而是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教室后排。整整一周,我观察了解到:那名朝我扔粉笔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窗台边的“小调皮”,和奶奶挤在1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患狂躁症的女孩,发病时会撕烂所有作业本,只因害怕被继父殴打……原来,每个“顽劣”孩子的背后,都藏着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

  我决定用最笨的办法——陪伴。午休时,我带他们到操场玩“老鹰捉小鸡”;女孩发病时,我紧紧抱住她,哼着儿歌,直到她平静;周末,我会烘焙各种各样的点心,以备在课间与“小调皮们”一起品尝。渐渐地,教室里的吵闹变成了读书声,窗台边的“小调皮”成了纪律委员,撕作业本的女孩开始偷偷往我办公桌里塞手绘贺卡。两年后,5名家长代表找到校长说:“宋老师把我们的‘混世魔王’教成了懂事娃!能不能给她发点奖金啊?”后来,他们升入中学。中考结束后,我得知曾经“四(2)班”的55名学生中,有45人考入重点高中。

  “仁爱”精神的践行,不只是意味着付出,更有满满的收获。那年,我因病住院,班里学生凑钱买了一篮橘子,篮子里的卡片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老师,您要像橘子一样甜,快点好起来!”这些温暖又明亮的字眼一下戳中我的泪点。病房门口,几个男孩踮着脚张望——他们正是当初在教室捣蛋的“刺儿头”。我招手让他们进来坐下,其中一名学生突然抽泣起来。那一刻,我感受到:爱早已在我们之间生根发芽。

  担任班主任的那些年,我坚持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校。有人问我:“这么拼,图什么?”我想起那名头发曾结成块的学生,如今成了乡村医生,深受乡亲们的尊敬;想起“四(2)班”的一名女孩考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她写信告诉我:“我要成为您这样的老师。”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这些瞬间——当我们用爱点燃一盏灯,光会照亮更远的地方。

  34年的时光里,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不是苛责,而是拥抱。仁爱之心,是教师最崇高的信仰。我愿继续做那盏平凡的灯,在教育的星河里,与万千灯火一起,照亮那些需要的学生们。

  (作者系日照东港区天宁小学教师)

作者:宋蕾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28年家访行程万里 “行走老班”武建君的“教育长征”

济南市天桥区宝华中学2024级(12)班班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 ...

10-10 10:3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表扬的智慧

2023—2024学年,我担任莱州市苗家学校七年级(1)班班主任。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怀揣对班主任工作的满腔热 ...

10-10 16:0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

1982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入中等师范学校,之后又读到师范大学,从小学课堂走上大学讲台,在“立志做教师、学做教师、认真做教 ...

10-10 16:0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