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考场的学生们合影留念 (学校供图)
12月1日,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落下帷幕。本届决赛全国共有488名学生参加角逐,历城二中斩获7金1银。其中,姜皓、范文昊进入国家集训队并保送北京大学,张鸿宇等5位学生获得清北强基计划满分资格。
斩获7金1银 “基本功”扎实者易胜出
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采取“分省设置考场”方式举行。全国共有488名学生参加本届决赛,共产生金牌161枚,银牌216枚,铜牌103枚,其中,161枚金牌中的前50名入选国家集训队。
历城二中副校长岳善华介绍,此次比赛,历城二中斩获7金1银。姜皓、范文昊、张鸿宇、郑瑞、陈子航、游可为、范真睿等7位学生摘取金牌,雷朝源获得银牌。姜皓和范文昊进入国家集训队并保送北京大学,张鸿宇、郑瑞、陈子航、游可为、范真睿获得清北强基计划满分资格。
据悉,决赛考试时长为6小时,分上下午两场,每场2小时。用参赛学生的话来说,进入决赛的都是高手,每个人实力悬殊并不大,“在备赛中大家可能考过第一,也垫过底。”加之今年的题目题量大,难度不算大,有更快的做题速度和更高的做题准确度会更占优势。
历城二中化学学科奥赛教练刘红梅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题量大、题目难度不大的情况下,更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历城二中参与决赛的这些学生看,每个人的综合实力都比较强,不只是奥赛成绩优异,文化课学习也属于佼佼者。此外,决赛也考验学生应考时的节奏与心态,两者把握好者更容易胜出。
老师们还介绍,竞赛的学习过程很枯燥,除了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多是“兴趣型”选手,他们因为在接触到化学学科之初,被学科的魅力所吸引,坚持走到最后。
有“会做的都做对”的准确率 也有平稳的心态
在决赛中,姜皓摘取金牌且被保送北京大学。老师们告诉记者,在金牌得主中,姜皓是女生第一名。细心、不急躁是老师们认为姜皓能胜出的原因,“稳”则是老师们对她的一致评价。
姜皓说,平稳的心态确实在决赛给了她助力。好的心态让她在答题时能沉着应对,此外,“把该得到的分都得到”的特点使她拥有了高准确率。这两者,是姜皓认为自己能胜出的主要原因。
拥有这两方面,姜皓也有自己的方法。比如,在做到“该得到的分都得到”这一点上,姜皓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养成了快速演算的习惯,“遇到计算题就一定要演算2遍”,保证做了就能做对。
许多学生在高手如云的环境中,会有因为压力大而成绩退步的现象,姜皓说她属于“遇强更强”的类型,好的环境与氛围会带动她的学习,姜皓也分享了她的经验:“把比你更强的同学当做一个目标,要着眼于自己,让自己每天都更强一点,就会越来越好。”
每天打篮球解压 会学会玩的背后是“专注”
同被保送北京大学,范文昊与姜皓性格与学习方法迥异。
“与老师打篮球去了。”范文昊性格开朗,爱好运动,“会学会玩”是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每天下午一定要打打篮球”,他也这样告诉记者。
篮球场上的范文昊尽情挥洒,回到教室里的他,脑中只有书本。“学和玩我分得很开,玩的时候就不会再想考题,学习的时候也不会再想其他。”
学习中的范文昊有多专注?沉浸于题目中三四个小时不走神。“到了考场上每场考试3个小时,不能去厕所,也不能干其他的,在平时我也能做到。”
学习高效,是范文昊的特点。实际上,无论是哪个学科,竞赛的学习过程都特别枯燥,如范文昊所说,老师只是帮助你梳理出框架和体系,具体怎么学要完全靠自己。做笔记是范文昊提升效率的方式,在备赛中,他整理了近10本笔记,翻开笔记的每一页,记者看到,范文昊的字迹工整,有条理,这里,展示了跟篮球场上完全不一样的他。
范文昊同样提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干一件事就心无旁骛、专注地做,这是自小学时候范文昊就形成的习惯。
回顾整个化学奥赛的学习历程,学生们各有不同的感触与收获,在其中磨砺出一些优秀的学习品质,比如“自学”能力,是学生们的共鸣之处。(来源:济南时报)
编辑:王煜玲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