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化浪潮正在推动教育经历深刻变革,数字化教学也正在重构教育边界,如何迎接挑战、把握契机,成为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时代之问。山东省实验中学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利用技术创新进行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数字驱动、科学赋能、生态重构”的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因材施教、各美其美”的创新发展之路。
构建数字画像,描绘学生成长“路线图”
面对传统课堂中评价滞后、反馈单一、数据孤岛等问题,山东省实验中学积极推进数字技术融入课堂,基于广泛的学情调研开发了智慧教务平台,整合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德育实践等多维数据,以数据化分析揭示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习效果的关联机制,为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后指导提供第一手学情材料,从而更好地实现动态诊断、即时反馈、靶向干预,破除经验主义评价,为个性化托底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提供数据支撑。
依托数据融通,学校实现了“所教即所学、所评即所学、教学评同步”,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数据,逐步探索出“教学评价—学情(数据)分析—教学设计—动态学习(数据采集)—过程评价—数据反馈—教学优化”的“教学评一体化”数字闭环,形成了“教学精准、学习深刻、评价全面”的“教学评一体化”新样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为学生生成专属的“AI学业成长档案(发展报告)”,让学生深刻了解自己,明晰成长方向。
高二学生李熙对自己的学业数据画像充满兴趣。她说:“平时感觉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很茫然。到底哪里学会了,哪里不明白,自己都不太清楚。”通过研究自己的学业数据画像,她发现自己有两个问题:“一是在一些特定章节中反复失分,如‘平方数计算’这一部分显示我的计算能力薄弱。鉴于此,老师为我提供了‘一对一’个性化的周期计算强化训练,我的得分率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二是数据显示我的数理思维突出,但化学与生物成绩呈‘跷跷板’式波动,从课堂参与度、作业提交数据、常态化录课系统的提问互动数据和精力分配记录来看,是我自己在时间管理策略上存在严重失衡,常因优势科目投入过度导致劣势科目应接不暇。为此,老师帮我制定了科学的学科时间分配表并强化实施,以实现化学与生物成绩同步提升。”如今,李熙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强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这让她对自己充满信心。
技术重构课堂,打造教学场景“新空间”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乔纳森提出,技术不应仅仅是知识传递的媒介,更应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手架。为打破传统课堂较为单一的授课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山东省实验中学大力推动OMO生态(线上与线下融合、校内与校外一体)下的精准教学实践。
通过课前测试采集数据,进行AI学情诊断,形成学情图谱,给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借助录课系统和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实时反馈给教师;借助大数据平台,云打印错题归因、自适应推送练习……将教学评价前置倒逼教学改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构建了“全场景、全流程、全要素”的智能化教学环境。
基于真实学情展开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教师都可以借助大数据梳理总结学情,分析学生认知规律,精准实现“备、讲、学、评”一体化,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很多人对高三复习课的印象就是“刷题、刷题再刷题”,然而,在山东省实验中学,教师和学生通过精细化的数据分析,一起进行对已有认知的唤醒、重构与拓展。在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课《动能定理在多过程的应用》中,教师王成磊带领学生一起对学情诊断、素养提升和学前检测等数据进行分析,以图表和柱状图的形式展现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生学情共性与个性问题,以动能定理在多过程问题中的应用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物理观念,提升科学思维。这种让教学评价前置倒逼课堂授课方式的变化,提高了课堂的实效,也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多维评价诊断,实现核心素养“显性化”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单一分数评价的局限,构建“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山东省实验中学通过构建“学业水平+实践能力+品格发展”的三维评价模型,使抽象的核心素养变得可观察、可测量。
例如,在科学素养评价中,不仅仅关注知识掌握度,更通过实验设计、问题解决等任务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智能批阅系统分析学生的作文修改轨迹,精准诊断其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实时答题系统捕捉学生的解题策略,显性化其数学思维过程。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差异化评价标准。通过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在社团活动、课题研究等不同场域的表现,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生成个性化“素养发展图谱”。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视其“能做什么”和“如何思考”,真正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显性化呈现。
《雷雨》作为大众熟知的经典著作,教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更生动地呈现,才能帮助高中生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语文学科组教师以“周朴园是否爱侍萍”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梳理原著情节,借助电子一体机让学生当堂分组绘制人物关系图,复现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图线,剖析人物性格。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撰写评论文章、相互评阅、展开辩论。教师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学生互评的评分标准,引导学生既要关注同学的语言表达,又要关注差异化的逻辑自洽,让学生学会聆听和思考,积极参与活动和协作。同时,教师借助智能常态化录课系统,观察统计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生成个性化素养反馈报告,助力学生明确提升方向。
教学评一体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牛鼻子”,其本质是以评促学、以评优教。山东省实验中学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的纵深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集教学、学习、评价、反馈于一体的校级智慧教育数据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形成了涵盖学业成绩、过程表现、核心素养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为学生精准数字画像、增值赋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育人方式向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实验中学)
作者:高婕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山东省实验中学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利用技术创新进行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数字驱动、科学赋能、生态重构”的发展格局,探索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