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蛤蟆,绿蛤蟆,满坑里蛤蟆蹦蹦跳……”菏泽市定陶区第四实验小学合唱排练教室里,清澈纯真的童声将本土民歌演绎得鲜活灵动。在定陶区,古老的民歌正以新鲜的“姿态”,从学校课堂“唱响”至校园的走廊、操场——焕发时代“新声”的文化传承实践在这里蓬勃开展。
承载着鲁西南厚重文化记忆的菏泽民歌,曾面临受众老化、传播单一的传承困境。“文化血脉的延续,关键在下一代。”定陶区教科研中心音乐教研员闫如雪在深入调研后说,“学校作为主阵地,必须让民歌从‘博物馆展柜’走向‘活态课堂’,在孩子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将非遗传承纳入文化育人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定陶区将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让古老文化艺术焕发时代生命力。”定陶区教体局党组成员郝鲁锋表示。定陶区的探索绝非只是简单教唱,而是构建起一套系统化、层次化的“三阶两型”课程体系。
基础感知(一至二年级):开设“家乡的童谣”校本课程,学生通过《小老鼠上登台》等歌谣的方言念白与节奏伴奏,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律,在趣味中感受乡音魅力;文化体验(三至四年级):开展“民歌+”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唱民歌片段,了解背景故事,并与语文、美术、体育等学科联动,编织起“语言—文化—音乐”的认知网;创新表现(五至六年级):设立“民歌工作坊”,鼓励创造性转化,学生运用简易音乐编创软件,尝试将传统节奏赋予现代电子音效或融入说唱创作。
同时,针对不同民歌特点与学生学情,该区精准施策两种课型:“唱歌课”针对旋律性强、学生喜爱的曲目,让学生在快乐的演唱过程中感受韵味;“欣赏课”针对旋律节奏较复杂的曲目,利用AI等技术制作生动视频,引导学生聆听、感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如何让精心设计的民歌课程真正“活”起来?走进定陶区的校园,答案就在学生的笑脸和歌声里。该区遵循“兴趣驱动、体验为先”原则,构建起“课堂+社团+环境”三位一体的传承生态。
“看,这就是俺们老家的庙会!”在北关小学VR眼镜构建的课堂虚拟场景中,学生兴奋地置身热闹的鲁西南民俗活动现场;在音乐课上,学生模仿拉纤人吼唱《黄河号子》,或进行民歌“对花”接龙游戏,教师引导学生品咂方言韵味,在对比中发现民歌特色。课后,“菏泽民歌小社团”的成员们在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传统唱腔和表演。他们从略显腼腆到自信登台,亮相于民歌演唱会、校园文化节上。“我站在台上唱《花蛤蟆》感觉很自豪,好像把家乡的故事讲给了所有人听。”第四实验小学学生张倩倩说。
民歌的“环境浸润”亦无处不在。课间“民歌时刻”校园广播每天按时响起;文化墙、走廊变身为民歌画廊;音乐教室的“民歌角”里放置梆子、小锣等传统乐器,随时供学生哼唱交流……
传承的意义在于连接当下。定陶区积极引导学生基于民歌精髓进行“老歌新唱”,在系列创编与跨学科艺术融合活动中,学生用《包楞调》旋律填词歌唱“智慧校园”“家乡新貌”,《新编包楞调——我们的校园好》成为校园流行曲。“通过唱民歌,孩子们更了解家乡,也更热爱家乡了。”第四实验小学音乐教师郭翠彦道出了传承实践的真谛。
当田间地头的古老吟唱融入校园里清澈的童声与创新的火花,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名词,而成为浸润孩子心灵的“文化活水”。“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非遗传承与‘五育融合’互促共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新时代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永续芬芳。”定陶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庆民表示。
作者:闫如雪 杨伞伞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巨野县积极探索培根铸魂的“大思政” 一体化育人路径,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以创新实践为笔,绘就了一幅生动鲜活的育人画卷,为学 ...
“花蛤蟆,绿蛤蟆,满坑里蛤蟆蹦蹦跳……”菏泽市定陶区第四实验小学合唱排练教室里,清澈纯真的童声将本土民歌演绎得鲜活灵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