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说】 近年来, 菏泽市创新推出“四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定目标、共编课程、共管教学、共拓就业”,通过深度绑定龙头企业,将真实需求、技术与评价融入教学全程,辅以“需求—资源—评价”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产教脱节难题,实现了人才高质量培养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目标,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本。
在鄄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三喜智能制造班”实训车间里,学生正熟练地调试工业机器人手臂。在一旁指导的除了学校教师,还有来自深圳三喜机器人公司的技术骨干。“这批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省去了大半年的适应期。”企业导师满意地说。这样的场景,在菏泽市的职业学校里正变得寻常。
这得益于菏泽市创新实施的“四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定目标、共编课程、共管教学、共拓就业”,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难题,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菏泽方案”。
问题导向破症结
“四共”模式绑定校企共同体
“订单”从何而来?精准对接是前提。
为消除传统校企合作“一头热”、匹配度低的弊端,菏泽市选择与行业龙头深度绑定,共建特色订单班。职业学校紧紧围绕菏泽“231”产业体系及县域机电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文旅等主导产业,与企业共同“把脉”未来2—3年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于是,服务智能装备的“三喜智能制造班”、支撑信息技术的“博智知博大数据班”、传承本地特色的“即发服装设计班”“孙膑旅游服务班”等一批订单班应运而生。在单县,职业学校与当地知名餐饮企业三义春合作,开设了“单县羊肉汤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将地方特色小吃技艺搬进课堂,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脉搏、企业真实需求同频共振。
课程怎么设计?企业是“主编”之一。
共编课程意味着企业不再仅是提需求的“甲方”,更是重要的“内容提供者”。巨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山东聚祥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编写的《车工技能》《焊工钳工技能》教材,案例直接取自车间正在进行的生产订单。“教材就是操作手册,学了就能用。”一名学生表示。鄄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中德诺浩合作开发的“双元制”课程,核心内容就是拆装企业级发动机、检测复杂电路。“三喜智能制造班”根据企业需求即时增设了工业机器人编程、自动化设备维护等高阶模块。“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维修专项模块立刻就跟上了。”专业课教师介绍。生产线上的最新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和真实项目源源不断地被引入课堂。
教学如何进行?企业导师全程赋能。
共管教学,让企业不仅仅是需求方,更成为教学实施的“主力队员”。合作企业派遣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定期走进校园,举办技术讲座、进行实操示范,并深度参与学生的实训指导和过程性考核。“企业导师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行业最前沿的‘气息’和岗位核心素养要求。”一名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校企“双向奔赴”已成常态,如巨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每年选派教师下企业“淬火”,企业则选派技术骨干进校“传经送宝”,共同为学生成长护航。
就业怎么保障?“入学”即瞄准“入企”。
共拓就业,打通了从课堂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订单班学生完成学业并通过校企共同考核后,享有进入合作企业优先就业的“绿色通道”。更关键的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实现“入学即入行,毕业即上岗”。鄄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三喜机器人(深圳)合作的“实习+就业”模式,让学生毕业前已高度熟悉岗位要求。“我感觉好像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大半年。”一名学生说。
长效保障有秘诀
“三联动”机制保驾护航
为确保订单培养行稳致远,菏泽市建立了“需求—资源—评价”三联动保障机制。
——需求联动,建立常态化校企联席会议制度。菏泽市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定期“会诊”,研判产业趋势和用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订单班设置、招生规模和课程内容,确保培养方案紧跟市场需求。
——资源联动,推动校企资源“双向奔流”。企业为订单班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先进实习设备;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真家伙”引入校园。菏泽市与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配备了与企业同步的先进数控机床。政府则通过“企业秘书”等机制,精准服务资源对接。
——评价联动,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评价体系。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不仅仅看校内考核,更看重其在企业实习中的表现、任务完成度和职业素养,由企业导师打分。“这种评价倒逼教学改革,确保我们培养的就是企业需要的人。”一名学校管理者坦言。
紧贴市场结硕果
人才产业实现“双赢”
菏泽市“四共”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正结出人才高质量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硕果。
“菏泽技师学院的学生功底扎实,在我们合作的院校里是首屈一指的。”南京蜂巢酒店(上海华昌集团下属)总经理严刚在该校回访时表示。在浙江嘉兴晶辉酒店,其嘉宴中心近半数骨干都毕业于菏泽技师学院的冠名班。企业普遍反馈,订单班毕业生上岗适应周期平均缩短60%,降低了约30%岗前培训成本。南昌华勤有限公司反馈,其订单班定制培养的员工入职后,生产线效率提升25%;中德诺浩班学生参与的技术改进项目,年均节省维修成本超80万元。订单班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人才加速器”。
“四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保障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也畅通了升学通道。鄄城第一职专等校的职教高考成绩斐然,本科上线人数连年位居全市前列,实现了“技能立身、升学圆梦”的多元发展格局,职教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培养模式的创新还带动了教学教研能力跃升,其成果一一展现在了竞赛场上:2024年,菏泽市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2项;在山东省教师教学能力、学生技能大赛、班主任能力等比赛中,获奖总数较2023年提高13%。单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连续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金,累计培养“齐鲁工匠”后备人选、省技能拔尖人才100余名。
订单班年均稳定输送500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精准滴灌区域重点产业;学生就业率高达97%;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数量连年攀升……一组组亮眼数据,是菏泽市“四共”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出的硕果。通过“需求共定、课程共建、教学共管、就业共拓、资源联动、评价贯通”,菏泽市构建了产教融合新生态,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真正实现了同频共振,为破解结构性矛盾、服务区域升级贡献了可操作、见实效的“菏泽智慧”。
“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深深嵌入城市发展进程中,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菏泽市教体局局长杨彬表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工业发展,教育先行。菏泽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遵循“产业布局到哪里,职教专业设到哪里”的原则,按照统链、强链、补链、建链、退链思路,成立了一批运营成熟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新增“231”产业体系相关专业布点31个,撤销与产业发展密切度不高的专业布点23个,立项建设9个省级特色化专业,33个专业被批准举办中高职联办五年制,基本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的相互对接,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潜力无限。
作者:孙荣光 赵柯 潘嘉琛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日前,在菏泽市牡丹区助学贷款办理现场,大学生志愿者李雅姝耐心地向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讲解有关政策和各项流程。“我是国家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