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发布时间:2020-01-15 10:39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9月刊作者:本刊通讯员 井水 李晓晓 刘锋 孙伟 A+A-
-分享-

  在刚刚闭幕的2019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收获颇丰,30余位青年学者与学校签订《人才引进意向书》,成为山东省新型工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齐鲁工大的引才引智政策、科研启动经费,还有薪酬待遇,对青年学者很有吸引力。”刚刚签约齐鲁工大的青年博士张洪霞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喜悦之情。

  自201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以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围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确立了“围绕一个目标、打响两个品牌、聚焦三个一流、构建四位一体发展格局、抓好五大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2018年初,学校出台《一流大学建设实施意见》,提出“两步走”建设目标,先后启动并实施一流人才队伍、一流学科建设、一流科研水平等“八大行动计划”,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去探访一下科教融合后的齐鲁工大(省科学院)人事人才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和新亮点。

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完善“金字塔形”人才队伍体系

  科教融合后不久,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就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校出台了《关于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的若干意见》《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支持办法(试行)》,明确提出通过实施3年内培育引进100名高端人才,5年内引进1000名优秀博士的“3151”人才计划(以下简称人才计划),为建设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总体目标。

  据该校党委书记王英龙介绍,人才计划实施两年来,学校全职引进国家海外高层次专家6人,培育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共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人才计划的实施,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也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陈嘉川校长(右二)与张洪霞博士(右一)在2019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上签订人才引进协议

  2018年引进的王力博士工作第一年便入选了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对此他有深刻体会:“学校和学院领导非常重视人才,在科研经费保障、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场所和人才配备等方面为我们刚入职的博士开辟了‘绿色通道’,真正做到了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在这里我只需要专心致志做好科研就行了。”

  此外,学校在人才引进时最具特色的是团队建设上的保障。据该校高层次人才工作处副处长李艳介绍,学校为每位高层次人才的团队提供15到20名博士的引进名额,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行一事一议,上不封顶,通过搭建系统的、成规模的科研团队,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服务与支持。

加强机制保障,构建人才持续成长的发展环境

  如果把人才比喻为一粒种子,学校提供的服务就是阳光、空气、养分与水分。只有专注于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引来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学校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健全符合各类人才和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克服人才评价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其次,建立完善务实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创新与贡献为导向,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调动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科教融合第二年,学校打破职称评审终身制,出台了《2018-2021聘期非法人单位岗位聘用办法》。文件中明确规定,学校实行教师职称破格聘用和直聘制度,这就意味着年轻教师可不受学历限制、任职年限限制,可直接评聘副教授、教授。这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拥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从日本京都大学玻璃与陶瓷材料研究方向毕业的孟宪赓,作为学校2016年引进青年博士进入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刚参加工作即被任命为玻璃与陶瓷材料学科团队带头人,因其成绩显著,入职一年就被直聘为教授。其团队成员郑秋菊,在世界著名材料期刊《美国陶瓷学会杂志》刊发封面文章,并与美国康宁公司高级项目经理John C.Mauro合作,2016年被直聘为副教授。两年来,像孟宪赓和郑秋菊这样可以直聘的教师在齐鲁工大就有十几位,破格聘用的教师有20多位。

深化管理改革,促进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融合共生

  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原山东省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如何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为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教学、科研人员的互动交流,学校出台《工作人员交流任职管理暂行办法》《岗位教师聘任管理暂行办法》,设置教学岗、教学科研岗、科研岗、科研教学岗等4类岗位,鼓励青年教师到研究所参与团队科研工作,支持研究人员到教学单位、机关部门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目前已有881名优秀科研人员取得教师资格证并充实到教师队伍,694人受聘为专业技术职务,320余名科研人员被聘为研究生导师,师资力量大幅提升。同时,学校推动55个青年教师团队融入相关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信息检索”课程的主讲教师郝凤奇就有两个身份,一方面,他是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智能控制技术创新团队副研究员,承担着不少国家级、省级大项目,实战经验丰富;另一方面他是齐鲁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能了解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为何分布在美欧日,能探究出为何攻击整个因特网最有力、最致命的方法就是攻击根域名服务器。研究人员带着项目上讲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是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独特优势。在能源所科研团队的指导下,大一新生们进行了科学研究初体验,形成了《科研团队导学研究报告汇编》文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大一新生王京首、武辰首次参加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便崭露头角,荣获三等奖一项。“发酵技术创新团队”获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以学科建设为支点,开展科融课堂、创融课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立“产业教授”流动岗位,探索设置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山东省产业发展接轨。

  该校充分发挥优质科教资源优势,先后成立光电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院等4个科教融合学院。据该校教务处处长刘玉介绍,科教融合学院实行“研究所承办,院所共建”的办学模式,二级学院的院长由研究所所长担任,并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别采取“2+2”“3+1”等两段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前一阶段由教学单位主导、研究所参与,开展“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后一阶段则由研究所专业科研团队主导,建设“专业方向课+特色实践课”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院所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自2017年起,该校大一新生入校后,即配备专门的学业导师,每名导师带3至5名学生,贯穿大学4年培养全过程,对学生学习发展成长进行全方位指导。

  本科专业设置上“破旧立新”: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坚决“破旧”,改造了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印刷工程等20多个传统专业;聚焦“十强”产业大胆“立新”,增设机器人工程、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海洋技术等“新工科”专业10余个。根据新型专业体系需要,挖掘研究所人力资源,择优配置到师资队伍中,基本形成了面向未来发展、适应产业需要的人才队伍体系。研究生层面,成立国际研究生院,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国际研究生院实行中外“双导师负责、双学位攻读”模式,中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校充分利用省科学院原有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既有重点合作方向的优势,又积极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13所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落实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48人、博士生导师40余人,首批学生已完成攻读博士学位入学手续。双师型导师教学效果显著,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2018年,学校孵化的“痴油菌———地沟油制备高分子材料领导者”项目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主赛道金奖;获“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省赛金奖7项、国赛银奖2项。

开展德融课堂,引导教师自觉增强师德师风修养

  为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自觉增强师德师风修养,学校在课堂中积极进行课程思政。于2015年推出了“德融课堂”改革,旨在挖掘、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学校于2015年陆续制定了《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德融课堂”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成立“德融课堂”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专家组以审阅教案材料、追踪课堂、听取课程分析、学生反馈等方式,逐层评审出“德融教学”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截至目前,共评选出181个“德融教学”好教案、60个“德融教学”好课堂、26个“德融教学”好教师,汇编形成优秀教学案例2册,初步建成好课堂微课系列教学视频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德融课堂”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德育。一是完善表彰及考核机制,对于评选出的“德融教学”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学校发文予以表彰,其教学工作量按照1.5倍系数计算;把教师“德融课堂”情况纳入教师德育业绩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二是将教师“德融课堂”情况纳入职称评聘体系,对获得“德融教学”好课堂的课程,将“德融教学”好教师作为师德标兵评选的重要条件,并在以后的职称评审、岗位竞聘中优先。

2019年5月,齐鲁工业大学承办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

  “我们将继续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人才上的各自优势,主动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制订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探索能力,在校园里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王英龙说。

作者:本刊通讯员 井水 李晓晓 刘锋 孙伟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