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山东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端智库专家。先后荣获2018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近30年来,始终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博大的仁爱之心,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享有很高社会声誉。
她在教学中辛勤耕耘、因材施教,倡导创新思维,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将辩论、研讨引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她指导的学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有多人多次获山东省“鲁光经济奖学金”“鲁信奖”“山东省硕士优秀毕业论文”“格力科研奖”和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等。
她长期致力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研究,在这些领域卓有成效。近年来在《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项,出版专著2部,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十余项。积极参与服务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带领的团队围绕着“一带一路”建设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做了大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基石,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人才强,人才强则国强。
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时代赋予的重任下,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教师是现代教师观的核心所在。
作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学生的引路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在新时代条件下,教师既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精神的桥梁作用,又肩负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使命。因此,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何为好老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需要具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点要求。他也讲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我认为这正是好老师的标准。
执教近30载,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上善立身、立德树人
“德”的本义可以理解为做得正、看得直。在古代“德”的含义是非常深的。《庄子·田子方》里强调“德”像天地一样至高至大,具有宽容、博大、深远和化育的内涵。说白了“德”就是来自天地正气的内心力量,丧失了“德”也就丧失了自己生活行为的指导,从而进一步丧失生活真正的快乐。高尚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礼记》曾讲:“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要用自己渊博的见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教好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上善立身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才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教师工作是清苦的,特别是基层教师,相比有些职业,教师的收入并不高,尽管在社会上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但其价值尚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对教师职业的“热心”,其次要有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最后还要有对教育事业追求的“恒心”以及不受外界干扰的“静心”,要有不怕清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从教近30年,我始终坚守着“五心”,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做学生的示范和表率,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好声音、正能量,在教学中播撒育人的种子。不断发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让它们渗透到课堂里、学生心中。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颈椎和腰椎都受到损伤,对此我无怨无悔。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学生毕业后作出成绩时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
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首先要把爱国当成一种信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中国近现代史充分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裕之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信念、不动摇,并将信念付诸实践。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时期,如香港暴乱、中美贸易摩擦等,但我们坚信没有任何霸权主义可以威胁已经醒来并将持续强大的中国,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将这个14亿人的庞大经济体打败,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走过70年辉煌岁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行。
我是大学入党,如今已有30年党龄。思想上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坚持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学生爱国、爱校、爱家。作为学校国际服务贸易优质课的负责人,我在文化与文化贸易内容的讲授中通过对中华文明的追溯,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通过讲解一个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明白“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尊严”这个道理,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担当意识。
精通业务,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文化、科学、技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教师要有渊博、扎实、深厚的学识积累,要有广阔的视野,不断关注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动态,把握时代发展前沿,发现时代发展所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的发展指明航向。
教师要研究教育规律,做到因材施教,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在工作中对我的每一名研究生都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并且监督执行。有一名专业硕士,入学成绩很差,基础不太好,我通过制定翔实的学习计划和监督机制,循循善诱,加以引导,鼓励其他学生一起帮助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这个被其他老师认为难以毕业的学生不但按时毕业,而且还在专业期刊发表了论文。
教师除去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必不可少。做科研更要有“工匠精神”,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背后不知要有多少不眠之夜和难以衡量的隐形劳动的付出。理论研究离不开社会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问题,对课题的走访调研不可缺少,其中的艰辛只有教师和他的团队才能体会。近年来我们团队围绕着“一带一路”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做了大量研究。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问题,团队成员不畏艰难,冒着严寒、酷暑深入东营、滨州调研。走访企业、查阅资料,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多项研究得到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有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爱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成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我常说:“如果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学生就是思想的延续。”具备了这样的师爱,就必然在教学中充满热情。真正与学生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在生活上关心学生。除去指导学业,教师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和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全心全意为他们的成才铺平道路。我指导的一名博士因辞职读书压力大,难免产生急躁情绪,我时刻关注该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在冬至那天邀请她一起吃饺子,以自己读博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做科研要踏踏实实,欲速则不达。如今该生以优秀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并在高校就职。生活中我始终坚持“俭以养德”的观念。为了节省上班的时间和便于指导学生,我在校内的小房子里一住就是17年,却让经济上比较拮据,暑假期间无处安身的学生住进自己装修好但一直没去住的新家里。我还经常和学生谈心,出钱资助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注重正能量的传播,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学生能成人、成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一番作为,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作为老师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荣誉属于过去,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自己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使命,砥砺前行,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作者:方慧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