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在“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整体视域下,“德融课堂”不论是在课程的系统设计,抑或是具体的内容设置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在此基础上,专业课教师应始终将课程思政作为“德融课堂”工作的终极目标,在提升自己思政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政课上进行,更要融会贯通到各门专业课程中,专业课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此基础上,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理念。这种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对于当前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理念更新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德融课堂”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契合性
(一)教学主体:关注教师的育人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崇高信仰的传播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师道尊严的象征,同时也是志同道合的益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思政”教育体系中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导向意义的,即与思政课的教学理念要“同向同行”,虽然课程内容各有不同,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与此相应,学校的“德融课堂”在制定伊始也提出要着力打造道德高尚、素质全面、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方式:“隐性”替代“显性”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开一门思政课,而是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中加入思政元素,“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演绎更为侧重‘点’,以凸显深化之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侧重‘面’,以凸显体系化之功能。课程思政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往往具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则更为突出”。由此,有学者也将课程思政称为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方式,而区别于思政课程直接讲解理论的显性教育方式。学校在《齐鲁工业大学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德融课堂”即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中结合知识特点,融入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讲解德育故事或生活案例等有效手段,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可以说,二者都采用隐含的、化整为零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阶段,我国教育工作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可以说,这也是课程思政和“德融课堂”所共同关注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年轻学子通过对蕴含丰富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大学4年培养自己“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这才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同样,学校在实施“德融课堂”的过程中,始终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德融课堂”的具体实施路径
“德融”中的“德”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品德教育3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德融课堂”本身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德融课堂”在评选过程中还进一步分为“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和好教师,其所研究的对象既有理论设计也有实践操作,基本涵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专业课教师,笔者有幸两次参与“德融课堂”的评比验收等全部环节,并且获得3次“德融课堂”好教案和一次“德融课堂”好课堂,在此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德融课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三、“大思政”对“德融课堂”建设的启发
应该说,在“德融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这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一种创新实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国家推行“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目标之下,形成了对课程建设、多课程同向同行、多种课程教师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教学新理念和新认识,也就是说形成了科学的课程观。正是在这一科学课程观的引领下,以“德融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有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一)协同育人:立足于专业课和思政课相互贯通的整体视角
所谓协同育人是指“承担着育人任务的各方在系统内分享资源、汇聚能量,有效地培育和利用人才的多方互动过程”。这一理念为“德融课堂”的设计和实践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即要在“德融课堂”中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
当前,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德融课堂”的教学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将本门课程按照“德融课堂”的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整体上的德融内容布局和具体课时中的德融内容梳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的积极作用就在于,使教师从单门课程的狭小框架中跳出来,立足于专业课和思政课相互贯通的整体视角。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二者都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相互沟通与学习。作为专业课教师,本专业、本课程的具体知识理论是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不间断学习,一方面在思政课上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习近平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充分结合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将榜样的力量作为具体的教学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融课堂”中的德育思想既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同时还有与时俱进的时事内容做保障,双管齐下,德融的效果当然也会事半功倍。
(二)同向同行:知识育人与价值育人双管齐下
“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为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其中课程思政是价值客体,而学生群体和个体是价值主体”,知识育人是专业课教学的根本属性,价值育人则是专业课的最终指归。实际上,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价值育人也是贯穿始终的,所谓“教书育人”就是不同专业的课程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兼具着价值传输的作用。但因为这种传递往往是教师在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因而缺少系统性,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的。
与传统专业课堂不同的是,在“大思政”教育体系影响下的“德融课堂”,要全面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实际作用,即从单纯的“满堂灌”改为师生交互学习,从只言片语的零星讲解到成系统的育人设计。当前,以翻转课堂、互联网课堂为主的新型教学方式不断丰富着传统教学模式,而作为课程思政的一种有效教学实践,“德融课堂”的不断建设和科学设计更加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相对于“形势与政策”等思政大班课,专业课的班级设置主要以中班或小班教学为主,人数的优势决定了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交流也更频繁了。以此为前提,专业课的“德融课堂”就要按照课程思政中同向同行的总体要求,“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构建知识体系,根据课程的专业特色,适时、适切、适中地提炼出理想信念、创新精神、责任担当等育人要素,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爱国意识、创新精神、审美情操等品德”。即按照不同专业的实际内容系统梳理知识点中的价值元素。从笔者多次进行“德融课堂”教案整理和设计的经历出发,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按照“大思政”教育体系和课程思政具体设计的要求,原有的教案整理和课堂教学仍然有进一步提高和充实的空间,尽管现有的“马工程”系列教材已经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了成熟的理论基础,但教师仍然要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中进一步提炼内容,而且要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像“盐”一样,溶于专业课教学的“汤”中,寻找更容易打动学生的交汇点,而不仅仅是刻板的说教和显明的理论教导,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价值的能力。这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作出自己的选择,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负责任意义”。
(作者简介:杨旭,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作者:杨旭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