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齐鲁工业大学①丨德融课堂 润物无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1-17 10:57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1月刊作者:李红霞 刘玉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我省各高校在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的同时,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形成同向同行、三全育人的新格局。《本期关注》专栏将走进高校,走近专业课教师,向读者呈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研究探索及鲜活案例。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推动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关注课程思政教学,齐鲁工业大学党委2015年7月起制定了《齐鲁工业大学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齐鲁工业大学“德融课堂”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把教师“德融课堂”情况纳入教师德育业绩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自2016年始,学校成立“德融课堂”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专家组以审阅教案材料、追踪课堂、听取课程分析、学生反馈等方式,逐层评审出“德融教学”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

一、课程思政工作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习总书记的论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随着会议精神的落实,许多高校开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这对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高立德树人水平,为“双一流”建设工作提供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积极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自2016年开始实施“德融课堂”工作,力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齐鲁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践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德育,齐鲁工业大学构建了包括一个领导小组、两个指导文件、三类德育课程的“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一)一个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德融课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组织、教学、人事及学生的书记、校长任组长,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牵头,各教学单位教学院长为成员。“德融课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工会负责具体实施,负责“德融课堂”工作的策划与领导,全面宣传发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二)两个指导文件

  齐鲁工业大学党委2015年7月制定了《齐鲁工业大学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规定了“德融课堂”的指导思想,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堂(包括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育人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作用”。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让课堂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016年3月出台的《齐鲁工业大学“德融课堂”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德融课堂’,挖掘提炼专业课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民、爱校的道德情操;通过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品性、加强自身修养;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养成执着探索的精神。以‘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评选为切入点和抓手,深入推进‘德融课堂’工作,形成‘德融课堂’工作长效机制”。相关工作全面推开。

  (三)三类德育课程

  1.新生入学第一课

  立足齐鲁大地,结合新生军训,学校推出“新六艺·第一课”,通过系统化的设计,重新解读六艺,将其赋予新的时代特色,通过鲜活的内容填充,多姿多彩的教育,让学生烙上工大的印,打开求知的门,点亮做人的灯。涌现“悦读”沙龙、“学生先生”训练营、大学生“标兵讲师团”等一批精品文化品牌。

  2.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

  2011年,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设为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学校着手“为学、修身、处世”系列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建设,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篇)》已于2016年底出版,2017年使用,其余两本也在立项编写中。

  3.实施“德融课堂”

  建立评审指标体系,引导教师开展“德融课堂”。学校建立“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评审指标体系,设立教案(课程分析)质量、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预计教学效果等5项指标,每项指标分别设立A、B、C、D、E5个等级,分项按等级赋分。以评选指标引导教师对“德融课堂”进行符合课程特点的系统设计,将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期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向引导和良性影响,引导学生求真向善,执着探索等。

  建全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从事“德融课堂”。完善表彰及考核机制。对于评选出的“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学校发文予以表彰;把教师“德融课堂”情况纳入教师德育业绩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纳入职称评聘体系。对获得“德融课堂”好课堂的课程,其教学工作量按照1.5倍系数计算予以奖励,将“德融课堂”好教师作为师德标兵评选的重要条件,并在以后的职称评审、岗位竞聘中优先。

  完善交流学习机制,带动广大教师进行“德融课堂”。自2016年始,学校邀请专家组以审阅教案材料、追踪课堂、听取课程分析、学生反馈等方式,逐层评审出“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学校将好课堂教学设计汇编成册,形成案例集,下发到每个院(系),供教师们学习研讨。选择部分好课堂进行了微课录制,建成好课堂微课系列教学视频,挂在网页,让教师们学习观摩。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德融课堂”观摩活动等,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间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学习提高。

三、课程思政工作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全校有1000余位教师进行“德融课堂”设计,“德融课堂”已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通过该项工作喜欢上了“德融课堂”、喜欢上了教学研究,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近两年,学校“德融课堂”好教师参加“超星杯”青年教学优秀奖获一等奖3项,依托学校“德融课堂”评选工作,学校获批省级项目3项,发表相关教研论文10余篇。被评为最美教师的“德融课堂”好教师张晖在教学感悟中说:“从教师层面,更要注重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职业修养,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就是教师的言行映射,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成长和行为规范。”

  通过“德融课堂”,许多学生收获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收获人生的教益,还增加了学习兴趣,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

  “德融课堂”让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学校标准化考场数据显示教师在讲到德融点的时候学生抬头率明显要高,学生处每年组织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最近两年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由原来雷打不动的班主任、辅导员变成了专业课教师,并且专业课教师逐年呈上升趋势。“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日益显现。

  (作者简介:李红霞,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刘玉,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务处处长。)

作者:李红霞 刘玉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