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是需要精心设计的,需要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结合现实中的案例,互相融入,互相结合,从而体现课程思政思想,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案设计上加以体现,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有效课程思政,避免随意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在高校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截然不同,它不是一门特设的课程,而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培养与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针对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将教书育人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高等学校数学课程是多数专业必修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对象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数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关注点
高校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高校数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关注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概念和数学理论融入思政教育。数学课程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紧张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发挥思政作用。例如极限的概念就像人生,人生总是在不断地向某些目标靠近,在追求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函数的单调性就像人生的轨迹,有时递增有时递减,分界点就是转折点,提醒学生要正确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
(二)通过数学史融入思政教育。授课的过程中通过介绍数学史的相关内容,如通过中外数学家的科学成果,培养学生探究推理的思维能力、追根溯源的科学精神。可以通过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近代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品格。
(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重理论与生活问题的有效结合,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在讲曲率及其应用等问题时,通过案例驱动分析及数学建模,引导学生严谨的做事态度,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四)利用数学之美融入思政教育。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欣赏到数学的内涵之美。
(五)利用数学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融入思政教育。很多数学理论都可以和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的思想。
二、通过案例设计体现课程思政的思想
数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是需要精心设计的,需要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结合现实中的案例,互相融入,互相结合,从而体现课程思政思想,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案设计上加以体现,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有效课程思政,避免随意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遵循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相长原则,明确该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点,梳理各思政元素点之间的关系,厘清每个思政元素点与课程传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教案,可做到心中有数、有迹可循和有理有据。在授课中综合运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分组调研等方法,以保证实现预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为了能够有效体现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具体课程思政教案设计可以采用如上附表的设计方法。(见表1、表2)
三、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所有的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教师的育德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课程思政理念,才能正确引导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关爱学生,自觉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政治状况有全面的认识。我们从数学课程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进行分析探讨,尤其对如何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进行具体研究,相信该研究结果对高校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苗丽安,济南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作者:苗丽安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