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济南大学③丨高校物理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2-06 10:3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邵明辉 徐锡金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物理概念和规律来源于生活,经过科学家们的总结和提炼,又应用于生活。同时,物理课程中也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物理课程中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是将物理课变成政治课,也不是生硬地穿插讲解政治理论和观点,而是要将思政元素与物理知识无缝衔接,在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科学的态度、坚毅的精神以及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各高校围绕专业认证、打造“金课”等重要目标,纷纷致力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水平、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到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教育是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高水准的实践能力、开拓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也是高水平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这意味着,在高校中应该牢牢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牢固确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是更加强调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教学的第一使命,并且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里。

  物理类课程是综合性大学理工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覆盖学生面广,特别是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每年上课人数可达4000余人。在物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面对面的优势作用,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丰富以知识讲授为基础、能力形成为核心、情感价值引导为目的的三维目标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中,充分重视课程内容的德育内涵,对大学生的专业发展、人生道路起到引领作用,使物理课堂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作用,构建学生个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 物理课堂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物理概念和规律来源于生活,经过科学家们的总结和提炼,又应用于生活。物理课程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物理课程中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是将物理课变成政治课,也不是生硬地穿插讲解政治理论和观点,而是要将思政元素与物理知识无缝衔接,在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得出、物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科学的态度、坚毅的精神以及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物理类课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一)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科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物理定理和物理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任何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建立,也需要科学家们的科学创新精神。例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迈克尔逊和莫雷两位科学家在绝对时空观的前提下,来寻找以太,在几年的实验中都没有找到结果。后来,爱因斯坦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大胆地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解决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问题,建立了狭义相对论。通过这些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的讲解,培养学生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物理学中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物理学中包含最基本的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的认识。同时,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尊重事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面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和疑惑,用理性化的思维去分析感性问题,提高其理性认知水平。

  (三)物理学中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度增长,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特别是世人瞩目的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5G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贵州FAST“天眼”的落成、“量子号”保密通信的实现等一系列体现国家实力的科技突破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课堂中可以通过这些事件与物理课程的结合,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理论,更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努力上进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思政的思考

  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堂教学体会,我们发现课程思政元素在物理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于教师本人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责任,并能够灵活运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有课程思政意识

  专业课教师既要承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忽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应在每节课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书本内容进行延伸和阐述。

  (二)教师要有思政元素的积累

  教师应在讲好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度理解学科内涵,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寻找合适的契合点,积累思政元素。例如,在重大物理规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离不开各位科学家的贡献,教师应将每位科学家所做的贡献及所体现的优良品质做一一分析。在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中,看似西方国家引领了科学的发展,仔细总结就会发现其中中国科学家的成就也非常突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的量子通信的实施,华中科技大学罗俊院士对万有引力常数G值的精准测量等一系列的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科技发展的素材也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

  (三)教师要掌握教学技能,做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思政教育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需要教师对物理课程内容驾轻就熟的基础上,熟练把握思政元素,做到思政元素源于物理,又回归物理。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有共鸣,有体会,这样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限于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本身,所以,对学生的教育而言,教师的言传身教还是第一位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要用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中体现出的认真负责、乐观积极、努力进取的态度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好教师会成为学生的榜样,会时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思想,甚至是一辈子。

  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蕴含了深刻的自然和世界的发展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和积累这些素材,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渗透在课程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实,课程思政元素在以往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一直都存在,每位教师都始终铭记教书育人这一使命。而课程思政的提出,更强化和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作用和重要性。现在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突出立德树人,把课程思政做得更好,更有效地推进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邵明辉,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徐锡金,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作者:邵明辉 徐锡金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