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青岛科技大学⑤丨声乐演唱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心得
发布时间:2020-02-19 11:1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曹芳芳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声乐演唱课程作为音乐系的一门专业课,在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演唱时代歌曲的同时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使学生努力成为有志、有为、有德的新青年,这是声乐演唱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德育目标。

一、教学改革项目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思政的元素既与声乐演唱课程的建设目标紧密相连,又与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紧密相关。

  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包括课堂集中授课和一对一声乐演唱训练课。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声音训练,因材施教,准确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演唱和学习特点,通过声音和形体的发声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进步。通透的声音最终是要为歌唱服务的,声乐演唱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就是通过演唱体现课程思政德育目标的声乐作品来体现的,在作品的选择上要根据每位学生的音色、音域甚至是性格特点进行选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并以一定的演唱功底去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

  实践教学:声乐演唱本身就具有实践性,不论是过程性的教学评价还是结果性的教学评价,都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该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在声乐演唱的实践教学中侧重课程思政建设,与声乐演唱课程构建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校内实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程思政专题音乐会,从组织、策划和演出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教师随时根据学生音乐会设计的进展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校外实践是学生自行联系与教师帮助学生联系实践地点相结合。声乐演唱是向社会传递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深入人心的桥梁。教师指导学生选取体现课程思政的歌曲,进社区、进学校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展主题教育音乐会和声乐讲座,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教师在校外实践过程中不定期赴现场检查、指导,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社会实践日记和报告。

二、教学改革的第一学期

  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介,学习关注当前的时政和思想,同时加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总结了从战争与革命时期到和平与发展时期涌现出的具有时代性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并且以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声乐作品进行序化。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因材施教,带领学生通过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歌剧片段等表演形式进行排练,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二度创作。通过多次排练和演唱当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歌曲和时代歌曲,指导学生在演唱中融入个人情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反复练习和体会,真正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民族自豪感。比如带领学生排练中国民族歌剧《江姐》中的片段——《绣红旗》,这段歌剧选段是非常婉转柔和的一段,饱含深情,表现了江姐被捕后,在狱中仍不放弃自己的信仰,临别之际带领狱友们一起绣一面五星红旗,表达中华儿女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一片红心,对新中国成立的渴望与向往。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边演边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精心排练和设计。学生们从不了解这段历史,不能深刻体会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到对这首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时,逐渐被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和对革命胜利的企盼、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深深感染。对经典唱段的演唱,有助于学生了解江姐的伟大事迹,学习红岩精神,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歌剧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2018年12月13日在学校艺术中心音乐厅,我们举办了一场声乐演唱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暨“弘扬时代主旋律”实践音乐会。本场音乐会分为世纪之歌、祖国颂歌、山河锦绣、民族花环、军旗飘扬、英雄赞歌、青春无悔和中国梦八个篇章,每一篇章由不同的演唱形式来体现,有独唱、重唱、合唱、表演唱、歌剧片段的表演。学生们在演唱的过程中,精神饱满,情感充沛,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已经被爱国歌曲和时代歌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如“英雄赞歌”,这一篇章演绎了民族歌剧《江姐》中的一个片段,讲述了江姐即将赴刑场,与众姐妹在牢房里的深情告别,其中有对白、领唱和齐唱、独唱的形式。学生们多次完整地观看歌剧《江姐》,每一次都有深刻的感受,体会那一代共产党员的精神和信仰,甚至有学生说:“要把江姐演好,一定要有江姐的胸怀和革命精神,要做像江姐这样的人。”表演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生们都细心琢磨,逐渐对表演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白和演唱的配合上,学生们的表演和歌唱越来越有默契。在音乐会的舞台上,这一篇章的演出大放异彩,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无不被江姐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学生们也通过这部戏了解了民族的历史,了解了优秀共产党人的精神,是课程思政在声乐演唱课程中最直接的实践成果。通过这场音乐会,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演唱这样一门技能课中,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学生通过演唱反映核心价值观的歌曲,真正地激发了爱国激情以及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声乐演唱课课程思政的要求和目的。

三、教学改革的第二学期

  本学期,根据课程思政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声乐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主要演唱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中的和谐、诚信、友善都是德育元素的目标。本学期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科研与教学丛书——《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时期,赏析和演唱先秦、汉、六朝、唐、五代、宋、明清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在背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学会融入个人的情感去表达并演唱古诗词。通过教学和演唱实践,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学生们开始喜欢上了古诗词,经常在琴房学唱欣赏过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赏析和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而且创造性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别样魅力,使古诗词焕发新的光彩,也使声乐演唱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实践教学方面,2019年6月19日,我们在弘毅楼阶梯教室举办了“声乐演唱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音乐会。本次音乐会走进大学生的音乐通识课堂,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亲密接触”,近距离地交流中国古诗词,通过歌声展示古诗词的魅力,弘扬古诗词文化。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第一次集中而大量地接触古诗词艺术歌曲,需要用心学习和感悟。在实践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一些古诗词能够很流畅地背诵出来,对于把这些诗词演唱出来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把握诗词的语调和学习传统的演唱方法,把诗词中的韵律、内涵通过歌声表达出来。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方式,是声乐演唱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内容。

四、总结

  声乐演唱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目前音乐系声乐演唱教学团队探索的教学改革课题。实践证明将声乐演唱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是符合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声乐演唱课程思政的特色就在于学生通过演唱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歌曲,不仅提升了自身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而且通过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演出和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歌声中,用朴实真挚的歌声传达真善美的感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歌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发挥出声乐演唱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作者简介:曹芳芳,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作者:曹芳芳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