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2019年12月9日,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大赛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是我省最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大学生双创赛事之一。参赛作品包括创意创新、实物创新、实验创新和生产创新4种类型,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类、现代海洋类、生物医药类、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类和其他类等8个类别,共有来自全省的123所高校、10425支团队、近5万名学生参赛,数量再创新高,竞争异常激烈。山东农业大学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6项,一等奖总数与获奖总数均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成绩的取得是学校深耕创新创业实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动体现。
落其实者思其树
顶层设计是根本。近年来,学校扎根“三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实践育人办学特色,从体制、体系、模式等方面入手持续深入推进“三个一”创新创业工作,建立健全了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生为主角的工作运行体制,形成了部门学院联动、教师学生互动、校友社会推动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学校培育、基地孵化、社会扶持“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协同育人。探索完善了以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赛事驱动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四驱”工作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浓郁,创新创业典型不断涌现。
领导重视是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学校以双创赛事为平台,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融入‘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创新创业成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在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进会上,党委书记徐剑波向与会人员介绍学校做法时如是强调。在2019年全省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会议上,校长张宪省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典型发言。他指出:“学校始终坚持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职业发展、实践实训和实习就业有机结合,不断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不断开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新局面。”
科创融合是抓手。为更好地将大赛引向深入,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学校鼓励专业教师、青年大学生依托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组建团队,结合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企业走进农村,开展合作,检验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陪伴着这群孩子一路走来,我觉得大赛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与验证、对专业的传承与发展、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个大赛值得更多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一等奖项目“一种新型低脂芝麻酱”指导教师李大鹏感慨良多。2019年学校有80余个师生团队参与到系列活动中来,将学校的人才、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了企业一线和广大农村地区。
芳林新叶催陈叶
创新创业的种子在一个个山农学子的心底悄悄播撒,创新创业的基因在一批批山农学子中不断传承。
专创融合是基础。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内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专业为导向,每个专业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以专业为依托,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团队覆盖不同学历和年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每年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围绕专创融合,学校农学院探索出了“三田、两地、一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植保学院构建了“四课、三赛、两基地”为核心的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本届大赛中学校获奖的32个项目均来源于专业创新。
企创融合是渠道。学校推进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建立校外教学科研与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班、校企合作社团,聘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合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我很开心能拿到一等奖,更开心的是通过比赛扩大了我们项目的影响,很多企业了解到我们的项目后和我们寻求合作,相信通过大赛我们的项目一定会走得更远!”动科学院2018级硕士生张心怡赛后开心地说。他们的项目赛后得到山东先大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和认可,董事长宋佩给他们颁发了10万元创新奖学金,鼓励他们将项目做大做强。学校还和先大集团成立了“先大创新实验班”,招募了35个项目65名成员进入班内学习,孵化创新项目。此外,学校还联合企业成立“正大班”“牧原班”等校企合作班40余个,校企合作学生社团20余个,2019年企业向在校生颁发的创新创业奖学金达20余万元。
思创融合是方向。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双向互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创新创业水平的重要保障。学校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鼓励师生团队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用实际需求检验创新创业成效。“比赛成绩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们努力付出的肯定。在别人看来,我们的粪污治理项目可能会比较土,但是我们的项目却是实现绿水青山的保障。比赛中我们的项目凭借着创新的模式和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也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方向。”一等奖项目“鸭场粪污治理四位一体模式”负责人李承灿表示。
咬定青山不放松
氛围营造是前提。按照学校要求,为做好大赛的宣传发动,学工处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学院进行赛事宣传发动和项目挖掘,全校师生积极响应,累计有610个项目、3000余名学生参与到赛事中来,实现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全覆盖。学校设立院赛和校赛两级赛制,通过院赛选拔推荐97个项目入围校赛。为做好项目评审工作,学校邀请了往届省赛评审专家对参赛项目进行了评审,并对排名位居前列的项目进行了一对一深度辅导。校赛的成功举办为省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打细磨是重点。学校充分发挥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作用,将培训辅导贯穿比赛全过程,从申报书撰写到路演展示材料,从参赛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到实用性,从参赛着装到答辩礼仪,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对参赛学生进行了十余轮次的辅导培训,有效提升了参赛项目质量,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本次比赛的过程更像是学校双创工作水平与师生精神风貌的一次集中展示,老师同学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挑灯夜战的劲头让我深受感动。”学工处处长王群回顾起师生们的参赛历程感触颇深。
赛前冲刺是关键。在省赛阶段,学校推荐的32个参赛项目顺利通过网络评审环节,进入现场赛的项目数全省第一。进入现场赛,意味着距离成功更近了,也意味着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了,从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到参赛成员,都在加班加点全力冲刺比赛。“在参加省赛现场赛的前一晚,我带领学生在房间一遍又一遍地模拟现场比赛场景,从项目陈述到回答问题的思路,一点点帮学生梳理,指导学生正确讲解项目,提高答辩的应变能力和速度。答辩环节准备得很充分,而成绩的取得也让我们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是艺术类专业唯一一个获得二等奖的项目。”“农大手绘工作室”项目指导教师鞠达青表示。
“大赛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比赛的含金量和社会的认可,最重要的是那种不断创新、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们受益匪浅。大赛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经验和独特历练,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信息学院“丘陵果园智能管理平台”项目负责人石文浩赛后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崇尚科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面向未来”,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终点更是起点,大赛带给参赛师生的也不仅仅是一二三等奖这样一个结果,更多的是团队的力量、是前进的动力、是攻坚克难的决心,这将激励着更多的师生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将青春梦、创业梦融入中国梦,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用一个个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简介:冯国营,山东农业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副教授;李庆亮,山东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作者:冯国营 李庆亮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