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对中医药教育影响深远。因此,在“伤寒论”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便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唯此,才能让“立德树人”与学生的“中医梦”同频共振。
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各高校纷纷启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的教学中挖掘德育文化元素,有助于实现课程育人,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以努力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为目标,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作为第一部以外感病为契机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其中的理法方药更是备受推崇。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中医药专业课程的融合,在多门专业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伤寒论》中蕴藏着丰富传统文化资源,这正是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立德树人”与“中医梦”同频共振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学生从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便应以医学梦为终身追求。每位一线教师,在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就应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高等中医药院校是直接向国家输送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医学学生的德育培养尤为重要,学生在学校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成长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伤寒论》的作者是东汉张仲景,后世将其称为“医圣”。《伤寒论》中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对中医药教育影响深远。因此,在“伤寒论”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便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唯此,才能让“立德树人”与学生的“中医梦”同频共振。
作为“伤寒论”的任课教师,我在讲授概况述要的过程中,将《名老中医之路》《思考中医》等中医入门著作中名医名家对《伤寒论》的学习、应用,通过案例、故事等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伤寒论》成书后,迄今1800多年的灿烂学术文化产生自豪感,激发其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和愉悦。此种讲授方式更具有启发性,且层次清晰、直观地展示课程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维课堂”与“三全育人”同向而行
在“伤寒论”课程教学中,秉承“以文化人,厚重基础;以德育人,素养为魂;以医砺人,以术彰业”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为目标,从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维度素养出发,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校教学团队形成了独特的“多维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课堂、师承讲堂、名家讲坛、在线学堂、实践平台、教师赛场等6个方面,多角度渗透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探索出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素材与特色案例,如图1所示。
在传统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结合“伤寒论”学科发展前沿,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视人文精神、爱国情怀、仁爱之心、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的渗透。如在讲授白虎汤证时,我引用清代御医叶天士“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的医学典故,强调中药、方剂临床安全应用的重要性,并加深中医学者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在师承讲堂、名家讲坛系列活动中,学校邀请全国、全省名医名家与学生分享求学、行医、从教之路的个人感悟。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邀请奋战于一线的抗疫先锋医务工作者,向学生分享抗疫过程中的生动案例,让学生感受非常时期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大医精诚精神,使学生不断坚定救死扶伤的理想与信念,增强投身中医药行业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实现加强人文精神、理想信念与职业教育的目的。
在网络学堂教学方面,利用学校已开设的“伤寒论选读”及“李克绍伤寒解惑九法”在线课程,结合微信群、QQ群、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一方面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促进教学反馈与反思。此外,在课余时间还可与学生分享网络平台中与中医药相关的散文、小说以及医学人文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如《本草中国》《大国岐黄》《心灵病房》《传染病》等,让学生结合《伤寒论》的学习体会,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治疗,并从中渗透医学人文、伦理、道德教育。
在实践平台教学方面,我利用学校建立的实践平台,如中医经典综合实践课、暑期临床见习、校内科普讲座以及“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进行医疗实践的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和共情能力,切实体会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并不断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坚定个人职业信仰。
任课教师所在的三尺讲台,是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所以个人素养、专业能力的培养一刻也不能忽视。“伤寒论”教学团队重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进修深造、继续教育、师资培训以及教学比赛等,尤其是课程思政类教学竞赛。作为“伤寒论”的主讲教师,我在学校首届“京鲁杯”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比赛中获奖,并分别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二、三等奖。通过教学比赛,我更加明确了“教学是教师之本”的工作理念,深化了为中医药教学事业奉献的职业信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暂时发生了变化,我们更应当积极开展线上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成长不缺席,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树立大医精诚、仁心仁术、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中医药专业教师应在“润物无声”中,力争让课程思政与“中医梦”同频共振,为更好地培养让国家放心、让社会满意、让患者信任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温雅,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医学博士。)
作者:温雅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