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中医药大学②丨多措并举 打造“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0-04-24 16:12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4月刊作者:王琳 A+A-
-分享-

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坚持以学校育人机制建设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开展广泛的课程思政活动,搭建了思政课、文化育人课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形成了教师、学生多层面的讲授主体,课内、课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工作。山东中医药大学兼具传统和现代特点,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努力打造立体化思政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学校党委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切实提高教师全方位育人水平。

坚持思想引领,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根据学校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教务处立足实际,坚持思想引领,彰显时代要求,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凸显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青年学生成长的科学指南,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底色。

  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印发《医学类专业德育实施指导意见》,结合医学类人才培养要求,医学学科和专业教学特点,充分挖掘中医学专业的专业育人和课程育人功能,促使思政教育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医者仁爱、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加强课程思政,将优秀思政案例融入专业课程

  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和微课的评选活动。如已举办两届的“京鲁杯”课程思政比赛和2019年首届“金讲台”工程评选活动。通过比赛,有效提高了教师将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融合的能力,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比赛评选活动,学校培育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教师。老师们通过讲述古今医家的爱国情怀把思政课程的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医学院温雅老师在“《伤寒论》概况述要”的讲授过程中,将《名老中医之路》《思考中医》等中医入门著作中名医名家对《伤寒论》的学习、应用和重视,通过案例呈现等方式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对《伤寒论》著述完成后,迄今1800多年的灿烂学术文化的自豪感,并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务处响应教育部、山东省、学校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停课不停教”的指示精神,积极搭建课程思政“云课堂”,指导教师调整课堂内容,优化课程思政设计,以弘扬和衷共济全民抗疫精神为核心,以用生命守卫生命的典型事迹为案例,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推动知识育人和思政育人协同并进,厚植爱国情怀、传承大医精诚,发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树立救死扶伤精神、涵养品行的作用。中医学院张庆祥老师在讲授“中医基础理论”时,结合此次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专家及医护人员利用中药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许多病人改善危重症候,缓解症状的案例,并指出本次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方药大多源于《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鼓励杏林学子们加强专业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认真研究中医,科学运用和推广中医,坚持守正创新,让中医处方造福人民。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结合抗击疫情实际工作,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理性对待互联网纷繁复杂的资讯,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用好法律武器,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弘扬传统文化,开设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专业思政课程

  学校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发掘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设置了文化育人系列课程。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价值在当代不断彰显。以此为背景,教务处设置了文化育人系列课程,如“医林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齐鲁文化概要”“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等,讲授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弘扬历代名医名家的高尚医德,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熏陶,培养对中医药学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了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其中“医林故事”是学校开发的一门典型的极具中医药特色的专业思政课程。课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辑录了扁鹊、仓公、张仲景、成无己、黄元御等13位古代著名医家,在医德、医风、学风等方面的历史故事。下篇辑录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九老”,即刘惠民、李克绍、周凤梧、张珍玉、张志远、徐国仟、周次清、张灿玾、刘献琳等筚路蓝缕,兢兢业业,“厚德怀仁,以文化人”的事迹。课程将中医药文化、齐鲁文化和学校文化深度融合,利用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形成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

打造立体思政课堂,开展多元化实践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致力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借助学校博物馆、药植园、社区实践基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构建课程思政双融立体课堂。

  张蕾老师的“中国医学史”在讲授中医发展历史的同时,带领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医,认识人体、疾病,以及如何治病、养生等问题,带领学生到中医药博物馆授课,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体验砖拓工艺,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中医药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和名家的高尚医德,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让他们在认识的基础上爱上中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扁鹊班学生暑期前往泰山辨药采药,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增长见闻,磨砺意志,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坚定学好中医,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决心。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思政课程与时代热点问题,面向全校开展“追梦路上我心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突破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限制,由学生主讲思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学生讲思政课、拍摄思政微电影、编排思政情景剧等形式,让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

  山东中医药大学坚持以学校育人机制建设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开展广泛的课程思政活动,搭建了思政课、文化育人课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形成了教师、学生多层面的讲授主体,课内、课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合专业课和思政课,反转教师与学生角色,实现“学生学习主动化、课程资源多元化、讲授方式多样化、学习支持全员化”,构建了立体化思政培养体系和师生相长、内外相通、思创融合的多层次、多维度育人体系。

(作者简介: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作者:王琳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