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本期主持人: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文姮
山东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突出中医药特色,精准定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积极打造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思政育人模式,在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本期关注》走进山东中医药大学,为读者分享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出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不仅在理论上回答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在实践层面上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山东中医药大学认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学校在课程思政中的优势和特色。
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全员全程育人的高度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委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地位,促进了党委工作思路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切实做好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坚持思想引领,彰显时代要求,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突出中医药特色,精准定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积极打造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学校印发《山东中医药大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注重育人机制建设,在优化德育环境、改进德育方法、深化德育理念、建设德育课程、改革德育评价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指导方针。
学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和教务部门牵头抓总、各个院系具体推进落实、各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格局。齐抓共管、同频共振、形成合力,保证党的领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学院层面,运用好党政联席会议平台,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支部层面,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坚持以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使高校基层党支部真正成为团结师生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形成教书育人的新机制和新局面。
2019年6月20日,校党委书记武继彪以“新时代、新征程、新中医”为题,为即将离校的2019届毕业生上了最后一堂思想政治课。勉励青年学子砥砺奋进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焕发青春风采,成为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
创新教学理念,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是高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山东中医药大学根据学生学科、专业情况,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根据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学校坚持全过程育人,构建了新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过程育人关键是要构建统一协调、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布局上,通识教育侧重养成基础理论素养,强化综合运用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作为主要内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人格养成、价值塑造、理性思维和精神素质发展。专业教育侧重专业理论素养,强化专业技术能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专业课结合,侧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本格局。在推进过程中,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整体设计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专业素质融为一体,使思政工作更具有整体性和实效性。
专业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山东中医药大学注重构建新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职责,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正如省委书记刘家义所说:“高校教师不能只做搬运知识的‘教书匠’,不做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要既当‘经师’,更要当好‘人师’,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德育目标为准绳,修订完善专业教育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做好教学设计,融入思政要求,注重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循序渐进中养成科学思维、包容理性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学校致力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突破课程思政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借助学校博物馆、药植园、社区实践基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构建课程思政双融立体课堂。
强化教师思政育人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担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只有不断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自觉意识和主体能力,才能实现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扎实推进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引导全体教师自觉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好教师“四有”标准,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山东中医药大学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一位教师提升专业课育人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学校还将思政教育纳入到新教师培训体系,让立德树人成为教师入职的第一课。自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教师节前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评选出6名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等方面成绩优异、作出突出贡献、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和“四有”好老师。
学校加强考核奖惩,引导激励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做好思政工作,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院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工作成效评估标准,建立健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评价机制,让育人成为大学最光荣的事情,让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大家爱做乐做的工作。学校构建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实行督导评学、教师互评、学生评价三级体系,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意见。不断完善思政工作奖惩机制,及时表彰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激发广大教师认真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热情。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和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合格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校以赛促教,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和微课评选与表彰工作,培育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秀案例和优秀教师,通过展示古今医家的爱国情怀把思政课程内容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将评选出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汇编成册,供全校教师进行学习和经验推广。例如,学校已举办两届“京鲁杯”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参赛教师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挥专业和学科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合到专业知识传授中,将专业教学与育人有机融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赢得了评委和学生的好评,综合展示了学校课程思政取得的新成果。对于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践行好课程思政理念,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专业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依托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只有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不断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真正担负起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根据专业特色、课程特点,优化课程思政设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科学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心理指导、价值观引导同步同行,利用课堂教学,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与育人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开展教学。
例如:李修阳老师在讲授“心病辨证”时,通过心脉痹阻证的系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中医症候辨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对中医辨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重大疾病的忧患意识和预防意识,承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贡献的历史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解和防治疾病中的优势,增强对中医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鼓励学生学好辨证基本功,以努力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为目标,为健康中国大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针灸推拿学院王健老师在讲“针推文献名著选读”时,根据《备急千金要方·诸论》中“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等中医经典选读内容告诫学生,医乃仁术,中医人承岐黄之术,传济生之德,国有殇,舍我其谁,国有难,匹夫有责,以后国家有需要,未来接班人要迎面而上,勿忘前辈之功,汝辈更需自强。“重学尚实、德术并重、知行合一”是山中医学子的信仰,学生既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传承大医精诚,更要厚德怀仁,治学为用,心系苍生,坚守医者仁心。中医学院张蕾老师在讲授“中国医学史”时,让学生重新审视了生命与自然,她谈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疾病一直伴随左右,从某种角度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认识疾病、战胜疾病的历史。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瘟疫灾害,像天花、鼠疫等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我们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更要懂得唯有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人类才能有立命之本,社会才能有发展之基。当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万物才会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生命的洗礼,我们对自然的认知在这次大洪流里将得到提升。”
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学校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山东中医药大学将继续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政治认知、道德素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简介: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
作者:王文姮 孙慧明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