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心”微课(七)幼儿园复学孩子不想去?家长老师先做好这些心理功课!
发布时间:2020-05-31 15:00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陆春燕 A+A-
-分享-

进入六月,幼儿园作为全省各市开学最晚的学段,也将陆续开学。经过四个多月的宅家生活,如何让低幼年龄段孩子顺利完成复学前的心理转换?本期“复学‘心’微课”和大家分享,复学后担心孩子入园情况的家长和老师们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心理缓冲期,快速适应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

一、迎接改变,积极应对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人们之间交往距离的改变,让所有人都觉得很不适应。而幼儿园复学,明显的改变,一是保持幼儿之间“1米线”的距离,二是“发热要隔离”、“去外地要隔离”等复学规定,三是对测温、洗手的规范化要求。教师的焦虑,来自于由此而带来的班级管理的不便;家长的焦虑,在于对幼儿入园生活变化和疫情的担忧;而孩子的焦虑,则在于超长假期之后的入园适应。

事实上,生活中充满种种的不确定性,随时都会有变化发生,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养成随时迎接变化发生的心态和应对变化的能力。接受疫情已然发生和尚未结束的事实,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改变,保持稳定的情绪,合理作息,让孩子感受到安全、积极、轻松、温馨的氛围。对于教师来说,要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努力为迎接孩子的到来做好一切准备;对于家长来说,要相信幼儿园会从幼儿生心理特点出发妥善安排孩子们的一日生活,配合幼儿园落实有关疫情防控的种种措施,以身作则在公共场所和上学路上戴好口罩,并告诉孩子这是保护自己健康的好办法……

二、正向思维,自我赋能

面对疫情,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各种疫情进展的信息,并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焦虑、担忧甚至恐惧等负面情绪。而孩子,往往是从身边的成人那里获取信息的,极易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出现一些应激反应。因此,教师和家长,一方面要及时察觉并调节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少想消极的人和事,多用积极语言鼓励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保护幼儿免受过度负面信息的干扰。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把一些简单、清晰、必要的信息告诉幼儿,适当解释疫情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并让孩子知道疫情防控正在逐步向好的趋势。比如,给孩子讲讲疫情期间的正能量新闻和英雄人物故事,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鼓励孩子学习一些个人防护的知识,知道自己也有办法应对病毒,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掩住口鼻等良好习惯。还可以鼓励孩子用涂鸦、画话日记等方式,表达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感受,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疫情、疾病、死亡等问题。

另外,有一些孩子,会因为间隔时间太长,而在复学入园的时候再次表现出入园焦虑的情况,比如爱哭、不肯上幼儿园、害怕独处等等。家长要给予更多心理支持,适当通过一些家庭游戏、共同阅读、听柔和音乐等缓解幼儿情绪。教师则要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通过微信、QQ、电话等与幼儿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重建幼儿对教师和幼儿园的信任和依恋。

三、转换思路,相互支持

疫情尚未结束,幼儿园复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问题。比如,“1米线”的防疫要求,就在现有班额数和防疫班容量之间形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一个孤岛。复学在即,每个人都要从大局出发,转换思路、相互支持,从细节处落实各项开学工作要求。就像有一位大班老师说的:“作为大班,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顺利复学,我要尽自己的努力,满足家长们想要送孩子来上幼儿园的意愿。但目前,我班现有班额数和防疫班容量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幼儿午睡间隔一米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我只能寻求家长的帮助。”而家长们,也很理解老师:“老师能够想尽办法,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让班级里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复学,作为家长,非常感激。幼儿午睡难的问题,我们家里有条件的,可以把孩子接回家午睡。”如此,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老师纠结了许久的实际困难。

转换思路,幼儿园的云上课程,可以提前给家长们支招:调整孩子的生活作息,通过一些充满仪式感的举动,比如为孩子准备开学用品和开学第一天穿的衣服,让孩子对开学满怀期待;在家里进行游戏预演,教孩子如何保持“1米线”的距离,从心理上接纳“保持1米距离”的活动规则,等等。

相互支持,家长与幼儿的特殊需求,如孩子在假期中有什么样的情况,家长对复学防疫要求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前跟老师进行交流。而教师在复学准备中有哪些困难或想法,同样可以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比如,需要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哪些工作,如何提前为孩子入园做好准备,等等。

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开学。多一点健康安全的意识,多一些正向积极的心态,多一些相互支持的沟通,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就会更加有序、和谐、幸福与温暖。

复学后的教室里一切都回到了从前的样子。但校园里几个特殊事件的出现,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下一期的“复学‘心’微课”,结合这几个特殊事件,从家庭与学校两个层面出发,就如何做好特殊孩子的心理引领给出建议,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

作者:陆春燕,江苏省江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编辑部资深编辑,著作有《核心素养成就幸福童年》《认识你的孩子,做智慧家长》。

作者:陆春燕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