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让宁静的校园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教室里书声朗朗,操场上虎跃龙腾,似乎一切都回到了从前的样子。但校园里几个特殊事件的出现,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本期“复学‘心’微课”,结合这几个特殊事件,从家庭与学校两个层面出发,就如何做好特殊孩子的心理引领给出建议,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
1.心理渲泄是一剂成长的良药
一位班主任反映,班里有个女孩子因为交不上作业用小刀割腕了,没流血,就是几道明显的血痕。而且她的胳膊上是新伤连着旧伤,经与家长了解,才知道这个孩子在超长假期里因父母吵架已经有过两次这样的行为了。
显然,这个孩子在假期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假期里,父母在家庭中的争吵引发了她的情绪发酵,因没有正常的宣泄渠道,她用自残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久而久之,她把这种负面的行为也带到了校园中,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就会直接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情绪。如果事前老师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每个孩子在假期中的表现,就会对这种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首先,就是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其次出现问题要好好跟孩子交流沟通,帮她及时找到不良情绪的出口。第三,一定要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利用心理渲泄等手段来化解自残行为的发生。家校携手,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不加任何干预,童年时期的这种阴影就会成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拦路虎”,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
2.肯定与赞扬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营养品
开学没几天,有一件事就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在这个超长假期里,班里一个孩子经常给班里的同学发红包,数目不多,常常是一分或两分钱。开学后,他也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发红包。很多孩子接了红包就给他一个大大的赞,他似乎乐此不疲,很享受这种被称赞的感觉。
经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境并不好,他是把自己为数不多的零用钱积攒下来发红包的。他说,只有发红包时才能得到同学们的表扬,心里特别高兴。这个孩子在班级里本就不起眼,老实巴交的,学习成绩一般,在各项活动中也不突出,自然也引不起别人过多的关注。在家里呢,父母说话比较耿直,常常把他说的一无是处。但他在发红包这件事中找到了尊严与满足,才促使他不停地这样去做。
其实,再平凡的人,他也有自己的优点。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平凡的孩子,进而忽略了对他们优点的发掘,造成了他们心理满足感的缺失。
法国有个一分钟公益片《一句话毁掉孩子》曾刷爆朋友圈。短片中的主人公都在重复着父母对自己说过的“有毒”的话语:
你穿这件T恤干嘛,你还嫌你的胳膊不够粗?
我造了什么孽了,竟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简直一无是处!
幸好你还有个漂亮的脸蛋,孩子,你还能有点用。
早知道如此,我当初为什么要孩子?
公益片中的每个人都已不是当初的小孩子,但是父母说的这些话,仍让他们无法释怀,甚至失声痛哭,情绪失控。无论是谁,都需要认可,都需要赞扬。哪怕是一句贴心的话,也会让孩子充满向上的力量。
3.抗压能力是成长过程中的强心剂
开学后,学生的缺勤率基本维持在百分之五左右,生病的学生比往年明显增多,个别学生竟然出现体力不支,晕倒在教室的情况。部分学生原来成绩尚可,由于在假期中放松太多,造成开学后跟不上,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这些状况都说明孩子的抗压能力有所减弱。在复学后,他们遭遇了身体与学业上的双重压力,难以适应。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孩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假期中的表现,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树立面对困难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和孩子一起建立循序渐进的目标,引导孩子能够勇敢的克服困难,达成目标,享受勇敢面对带来的快乐。
我们不妨多告诉孩子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rbara Greenberg的“抗压大法”:
提醒你的孩子,失败是正常的。在人生的转折阶段,我们都经历过失败,而这些失败的经历教会我们变得更谦逊、更富有同情心,也教会我们日后怎样来处理问题。换言之,失败也能提供学习的机会。
请教会你的孩子保有活泼的天性,家长们请自己做好示范。一般而言,父母总是板着面孔教育孩子,这会加剧他们焦虑的感觉。让孩子们保留一点顽皮的个性,毕竟大家都需要一些放松的时刻。
做好健康的饮食、睡眠和锻炼的模范。身体健康,我们才能良好地参与工作和生活。
教导你的孩子,向他人寻求帮助不仅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非常积极的,让他人帮忙并不丢脸。人人都会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也能从互相帮助里受益。
作者:张爱玲,高级教师,山东淄博高新区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山东省教学能手,淄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教育创新人物,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之友》《中小学管理》《山东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教研等文章五十余篇。
作者:张爱玲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