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在教改中“西方音乐史”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以“融、会、贯、通”为思政连接的着力点,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保障,创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达成知识“融”、能力“会”、情感“贯”、思想“通”的四层德育教学新目标。
一、总体思路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烟台大学在2019年4月制定了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引导教师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西方音乐史”被列入首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对课程思政教改进行了积极探索,着力提升了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西方音乐史”是我校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必修课,课程内容以介绍西方音乐家与音乐作品为主。为了更好地将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全面结合,本课程在多年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融、会、贯、通”为四个关键切入点,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的双重优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全面改革,形成多元多维的教学模式。
二、策略方法
课程思政改革既关系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调整,也关联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西方音乐史”教学需要拓宽教材文化视野,既要讲深讲透西方音乐发展中优秀的美学遗产,又要放眼中西文化比较,恰当地补充同时代中华音乐瑰宝,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还要从书本走到实践,在教学上注重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适应课程内容增加、时空环境多样、新媒体手段丰富等新需要、新变化,课堂教学模式也要进行大胆改革。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目标,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自动与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具体做法: 通过“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达成知识“融”、能力“会”、情感“贯”、思想“通”的四层德育教学新目标。
(一)融——多元交叉 润物无声
在课程内容方面,本课程将西方音乐史与中国音乐文化、当代科技发展等相交叉,将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入知识点中。例如: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律制时,对比分析我国律制的发展渊源,介绍我国早于西方半个世纪就已建立,且沿用至今的完善律制及音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学习爱国作曲家西贝柳斯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不畏强敌,用音乐的力量鼓舞人民战斗的精神时,对比分析我国《黄河大合唱》,排练并进行快闪演出,亲身体会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
职业素养教育。在学习李斯特对现代钢琴演奏技巧进行突破性发展时,梳理我国近年来传统民族乐器的发展情况,探讨我国传统乐器发展的新突破。
坚定文化自信。学习门德尔松创作的标题性序曲时,对比分析《春节序曲》。体会我国作曲家博采众长、用中国乐器讲好中国故事的音乐创作精神。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音乐传承人,也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文化。通过学习韦伯的歌剧本土化改革,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下怎样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赏析我国原创歌剧《长征》,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理想信念教育。本课不仅稳扎稳打地讲授历史知识,更关注当下的学科前沿发展。向学生介绍我国原创的“音乐学分析”方法,讲述我国老一辈音乐学家和当代音乐学者的创新精神及事迹。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继承学术光荣传统,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会——综合能力 活学活用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真正做到“两性一度”,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因此本课以学为中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阶段性分解,建成“进阶式全流程动态评价体系”。从开课伊始“教师讲授,学生跟学”为主,打下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逐渐过渡到中期“学生提问,教师引导”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反思积极挑战;再逐步提升到“学生创意,生生互评”的深入思考高阶领域,综合运用知识创新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模仿到熟练,从熟练到思考,从思考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锤炼学生心志,养成优良品行。
(三)贯——家校师生 情感相系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发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讲话,为本课进一步教改指明了方向。除了在上述授课内容和能力运用上寻求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更开始深入思考怎样使学校、学院、同学、家庭等多个要素共同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全方位助力。
2020年伊始,我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在学院党支部和领导班子的带领及组织下,开展“同心战疫,共克时艰”主题活动,用激昂的歌声和充满活力的舞姿,为抗疫助力。“西方音乐史”承载着将战“疫”精神传递到分散在全国各地同学心中的重任。
疫情对于传统课堂是一场危机,如何化危为机成为新学期的挑战。“我讲西音史”是线下课堂里深受同学们喜爱的作业形式之一,内容为“给朋友讲一个我学到的西音史知识点”。令人惊喜的是,学生脑洞大开,不仅给家人讲西音史知识,还就此展开创意。有的同学用家里的锅碗瓢盆、瓜果梨枣组成小剧组,编排角色和情节,把知识点讲得绘声绘色;有的同学给家乡的特产和美景讲西音史,展示了家乡的风貌魅力。疫期特殊形式的“我讲”,使同学之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交流,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
生、家、班、校,通过“我讲”在疫期化危为机,相系更紧。同学们的距离虽远,但感情更浓。学习氛围更加团结友爱、积极热烈。而家长也由此了解了学生的所学,增进了对学校的感情,加大了对学生学习的支持。
(四)通——刻入血脉 发自灵魂
2017级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上半学期在校上课,下半学期因疫情上直播课。学生非但没有在上网课时松懈应付,反而一次次地通过线上作业,让教师在批改时忍不住为他们的成长感动落泪。譬如,在一次以“致春天”为主题的交响音乐会设计作业中,学生主动提出想为一线的抗疫医护人员做专场音乐会:“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保驾护航,让我们健康地迎来春天。”学生还细心考虑到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加入了对特殊演出场所和演出时间的限定设计。可以看到,思政已经在学生的血脉和灵魂中生根发芽,他们已经自主自发地将知识与思想贯通,已经有意识地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和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这便是课程思政的力量。
三、展望未来
“西方音乐史”开课至今,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教改。课程思政为教改提出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会贯通,使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情感层面、思想层面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和成长,也使教师重新审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我们将牢记习总书记的叮嘱,持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张景晖,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作者:张景晖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