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海浪翻涌;浮山脚下,气象万千。
2018年12月,青岛大学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高校”的发展新目标和新“三步走”战略。会议围绕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围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确立了“一三五五十”工作思路。
转变,从规划开始,从问题着手,从制度推进,从干部切入,从师生着眼,从举措落实。青岛大学这所百年高校,开启了改革发展新征程。
“立起来”的大学治理
按照党和国家要求,青岛大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现代大学治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结合,紧紧围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着力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品质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理念、战略重点、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与举措,即“一三五五十”中长期发展思路。学校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质量落实,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事业呈现善谋实干、活力奋进的新局面。
创新共进,重在制度。学校严格遵循山东省教育厅核准发布《青岛大学章程》,构建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深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编制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3),构建起“1+2+4+N”规划体系;成立了学校理事会,优化了24个机关部门和5个直属单位职能,建立校院工作交流例会制度。依托党政联席会、校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才工作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保障学校和学院工作规范有序,依规而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治理的规划化发展。
第三次党代会后,学校党委及时提出,要在全校着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谋划型、实干型“四型干部”队伍,打造务实型、服务型、和谐型、效率型“四型机关”。这充分契合了全校师生的心声,全校上下迅速响应,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党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举办领导班子务虚会、中层干部寒暑假学习研讨班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等,通过抓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和全体党员“重点半数”,带动全校师生员工这个“最大多数”参与其中,不断提升全校教职医务员工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奋力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求发展,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求突破。
学校坚持文明校园创建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以建设文化校园、文化大学、文明校园为目标,通过开展“学在青大”“一院一品”等千余项主题教育活动,构建起了良好的“青大生态”。在2019年的全省文明校园创建中,青岛大学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文明校园”称号。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学校以发展为导向,通过“引”“育”并举,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初步构建起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高地。仅2019年,学校新引进人才218人,博士率达到100%,海外经历占比40%以上。其中,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达122人。新增海外院士6人、国家级人才14人、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泰山学者28人。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人才工作的“四梁八柱”。学校大力实施首席教授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人才工程、青年卓越人才工程等三大人才工程,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考核机制和综合评价激励机制,协同奏响了新时代锐意改革、发展、创新的奋进之歌。
“动起来”的学院办大学
工作重点是什么?问题热点在哪里?发展焦点定何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学校突破性发展,也关系到学校能否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学校党委经过广泛调研、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把发展突破点放在放手提升学院发展的能力上。在第三次党代会上,学校提出
“学院办大学”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校中校”发展模式,围绕“教学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推出系列针对性强、自主性高、导向性准的工作举措,全面激发学院办学的潜力、活力和动力。
找准方向,然后借势发力,这是办事逻辑,也是成功关键。2019年初,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提出,全面提升“学院办大学”能力,要抓好人才培养等九项工作及相应的九大关系,持续为“学院办大学”把脉、定向、导航。
为了力促“学院办大学”落地、沉底、接招、结果,胡金焱书记亲自把关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2019年工作计划并作深入分析,提出明确要求。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强调要切实改变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思想解放三个不平衡,郑重代表学校与各学院签订了2019年度工作任务责任书。
“学院办大学”为学院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成为学校事业弯道超车的关键一招。
医学部按照学校党委要求,由“以办医思维办院”转向“以办院思维统筹办医”,连续取得亮丽成绩。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医学部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附属医院院长董蒨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础医学院沈若武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青大附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张孝田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青大附院心血管内科市南病区副主任张继东家庭获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在自动化学院,2019年以来,自动化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学院“系统科学”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上榜,分别位列全国排名第3位和第51位;“系统与控制教师团队”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院长于海生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在纺织服装学院,2016级本科生杨若晨荣获第29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中国总决赛亚军,同时获得最佳形象和网络人气奖;2019年以来,不少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连续发表高质量SCI论文,成为学校新的亮丽风景;为支持抗疫,今年初,房宽峻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纳纤膜”新材料,有望掀起一场健康材料的革命。
在2020年度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考研深造率达80.62%。其中考入“双一流”大学的有104人,仅考入北京大学的就有21人,临床7班整班21人全部考研成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与工程创新班26人全部考研成功;公共卫生学院考研成功率高达83.3%,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同宿舍6位女生全部考研成功……这些成绩,不仅持续为校园带来了惊喜,也不断刷新过去的纪录。
一项项成绩,一个个荣誉,不仅是学校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生动写照,学校“高峰带高原”发展的曙光初现,也是落实“学院办大学”成效的最好诠释,更是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的厚实基础。
“活起来”的课堂教学
历史上的青岛大学,曾经把办学宗旨概括为三句话,“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作为百年高校,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青岛大学高度重视第一课堂。
2019年2月25日,胡金焱书记在随机“推门听课”时提出,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回归教室、教师回归教学、学院回归人才培养、大学回归教育事业的“四个回归”,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的“四个转变”,强调“课堂要活起来,学生要动起来,课程要立起来”。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四个重塑”,即重塑课程体系、重塑师资队伍、重塑人才培养模式、重塑教学模式。
2019年3月22日,夏东伟校长在校院工作例会上指出:“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2019年11月1日,在第七期“校长午餐会”上,夏东伟提出要做到“四个融合”,即实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融合、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融合、教学和科研融合以及专业教育和德育融合。
在思政教育中,学校是“大马”,马院是“小马”,学校坚持“大马”带“小马”,持续打造“思政金课+专业金课”,让各类课程都体现“德育味”。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总结,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二育”为支撑,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为保障,以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四温”教育为方法,以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的“五成”教育为目标,成功构建起富有特色的、完整高效的“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体系。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学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经济学院教师杨喆博士,高度认可学校提出的“活课堂”理念,他表示:“教师除了要做到‘四有’,还要永远葆有爱和热忱,眼里希冀和光不灭。”
“我的工作就是让学生们找到方向,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作为基础医学院富有传奇色彩的“216实验室”负责人,董静教授在获知自己被评为学校“最美教师”后说,“这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有的一种情怀。”
青青校园,朝气蓬勃。教室里见得到人影,操场中看得到身影,网络上听得到声音。“教得好”转向了“学得好”,翻转课堂、启发式、讨论式、混合式教学运用到了每一堂课,各学院各专业“金课”频现,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回头率高了,毕业率、就业率、深造率也高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全力保障线上教学按既定方案平稳运行。
2020年2月17日,线上开学第一天,夏东伟校长在现场连线听课后,特别叮嘱:“做到教学效果‘整体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季学期,全校共开设课程2330门,5506门次,上课教师2216人,选课269357人次。尽管疫情严峻,但课程、平台、教师、学生,一切井然有序。
芬芳含翠、温暖和谐的青大校园,已成为莘莘学子乐学进取的心灵家园。
“跑起来”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指标,是一所知名高校皇冠上的耀眼明珠。
为推进学科建设,青岛大学制定了“筑峰工程”“攀登工程”“高原学科建设工程”“成长学科建设工程”“学科生态体系优化工程”“一流本科建设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工程”等七个工程,持续取得重要进展,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19年,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国家专项评估,6个省级一流学科通过绩效考评,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山东省合格评估抽评;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学校正在按照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度融合的原则,拟遴选出30个左右专业,进行新一轮国家一流专业的申报。
弯道超车,是问题倒逼出来的答案,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岛大学“学院办大学”发展战略成效初显的缩影。
据5月14日发布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显示,青岛大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了全球排名前1%行列。至此,青大共有8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按学科全球排名前1%数量,青岛大学已位列全国高校第38位。
6月29日,软科正式发布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青岛大学共有8个学科上榜,其中5个学科排名又获新突破,上榜学科总数位居全国第88位。
“强起来”的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是建设新时代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校密集推出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突飞猛进。2019年,学校有10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批国家级项目16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7项,列省属高校第1位、省内高校第3位、全国高校第80位;EI收录论文619篇,CPCI-S收录175篇;SSCI论文128篇,SCI收录论文3173篇,列省属高校第1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奖13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突出贡献奖1项。2019年科研合同经费为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4亿元。
曾经,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乃至省内兄弟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文社科的发展与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实施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召开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大会,着力建构符合人文社科发展规律的学术生态,成效初显。
2019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年度项目立项数量全国排名由2018年第126位上升到第63位;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两项,经费470万元,特别是歌剧《韩信》的获批,使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的综合类大学;发表SSCI论文147篇,较2018年增长73%,列全省第3位。
2020年春季学期,文学院周海波教授以独立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上,发表长篇论文《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论建构及其文学史意义》;学校人文社科期刊《东方论坛》,在2019年成为核心扩展期刊后,已有9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2019 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学校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401~500位、全国高校第40~58位,首次跻身世界500强。
“实起来”的社会服务
学校与城市同频共振,互动共进,也引领未来。青岛大学坚持“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的理念,把服务社会工作推向了新高度。
学校制定了《青岛大学服务青岛十五个攻势行动方案》,助力青岛开放活力现代时尚国际大都市建设。在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文化艺术、乡村振兴、海洋研究、先进材料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服务和支持。其中,仅“纳纤膜”新材料项目投产后,就可实现年收入6.34亿元、利税1.45亿元,新增劳动就业2000人。
医者精神,薪火相传,勇担使命,弦歌不辍。
建院120余载的青大附院在2020年6月29日公布的全国1289家三级综合医院中位列第25位。2020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有着光荣传统的青大附院,派出3批共143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第三批132人整建制接管一个重症病区,用仁心仁术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若有战,召必应!如果一个人能换一个区域的老百姓安康,值了!”这是青大附院感染科医生秦文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时说的一段话。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的首批专家组成员,她大年三十接到通知驰援武汉,是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武汉的医疗工作者,也是青大附院最后一个援鄂归来的抗疫英雄。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8年来,青大省派第一书记奋战在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第一线,从临沂市的临沭到济宁市的泗水,至今已有21人次进行了4次轮换,他们转战一个又一个村庄,也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前行的向导。今年3月初,学校又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派出副校级领导为组长的攻坚行动工作组进企业、进项目、进乡村、进社区(“四进”),圆满完成任务。目前,第二批工作组已入驻新的基层单位。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行进在新时代快速发展之路上的青大人,正积极抢抓时代发展机遇,以奋斗的姿态,以实干的行动,不忘初心,踏歌而行。
作者:特约通讯员:谢剑南 魏喆吉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