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躬行不辍正当其时
发布时间:2020-08-28 09:22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王石川 A+A-
-分享-

“如果说上一个百年,清华是百年辉煌;那下一个百年,一定是人文日新。”日前,清华大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研究生开学典礼。校长邱勇深情勉励新生:读懂生命意义,需要涵养关爱他人、心念苍生的情怀;构筑美好社会,需要坚守公平正义的价值,需要秉持关怀弱者的立场;成就人生理想,需要有兼济天下的志向,需要有躬行不辍的作为。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新一批学子踏入大学校门,开启了新的人生航程。他们的大学第一课,往往从新生开学典礼算起。无论校长的灿灿寄语,还是教师的谆谆教诲,都让人耳目一新,让莘莘学子在“开学第一课”中感受到独特的大学气质。

读大学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无论为何而来,都要明确目标,蔡元培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就表示,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时光漫漶,今天的大学新生面临着不一样的时代任务,所处的国内外形势更是大不相同,但仍需抱定宗旨,仍需砥砺德行,仍需敬爱师生。

新一代大一新生注定不凡。疫情突袭,高考延迟,在他们的人生中刻下了清晰划痕。对他们来说,也许更加懂得何谓共克时艰,何谓众志成城。而疫情防控中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位位白衣执甲、迎难而上的英雄,更让他们懂得何谓生命至上,何谓为国为民。由此,他们更懂得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照这个孕育无限可能的时代。

事实上,不独清华学子,每一名学子都要将目光投向与自己无关的人、无关的事,甚至无关的国度。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学子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而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学子。

跨越了艰难的高考时光,迎来了新的人生阶段。对于新生来说,这不是放松的阶段,更不是放纵的阶段,而是更需淬炼自我的阶段。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大学就是紧要处。在这里,视野更高远;在这里,未来更斑斓;在这里,梦想更瑰丽。而实现梦想,更需要铭记8个字:“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如果说考上心仪的大学,靠的是奋斗,那么抵达更遥远的未来,同样需要奋斗。有奋斗,梦想才不缥缈;有奋斗,幸福才会敲门。与以往的奋斗略有差异的是,这时的奋斗,更需要坚守信仰、信念和信心,更需要将个人梦想与国家需要结合一起,更需要在前行中调整方向,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

邱勇在致辞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1960年,30岁的袁隆平亲历了缺吃少穿的苦难,下决心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数十年如一日守望在田间地头,践行他心中最美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从中,我们可获得两个启示,一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举凡那些受人尊重的大科学家、被人礼赞的大英雄,他们之所以广受赞誉,就在于他们的选择超越了自我,与公共利益结合在一起。他们追求的是大境界,他们有宏大志向,“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二是奋发有为,勇猛精进。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把梦想变为现实更了不起,特别是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社会,让国家更进步、更美好,尤其了不起。正如邱勇所称,成就理想决不能坐而论道,也不能脚不沾泥,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去,在长期的摸爬滚打中历练成长。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生产”梦想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将愿景“孵化”为精彩现实的时代。日积跬步、躬行不辍,离梦想就会越来越近。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珍惜大学岁月,把自己塑造得更强大,才能享有出彩人生,才更有能力关怀弱者,呵护公平正义,才更有底气建设温暖人间,构筑美好社会。一言以蔽之,唯有使自己变得更出色,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青年学子越来越有现实关怀,越来越有世界眼光,越来越脚踏实地,越来越有使命感,我们的社会、国家就一定更有澎湃生机。(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王石川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回眸十四五·聚力再出发|以立德树人新成效夯实教育强省建设根基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掀开了总结“十四五”成就、谋划“十五五”蓝图的崭新篇章。

11-03 10:59《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远程研修赋能特岗教师专业成长

自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启动以来,一批批高校毕业生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号召 ...

11-05 16:4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青少年学子的心灵氤氲文化芳香

前不久,山东教育社举办了《山东教育》创刊暨山东教育社建社80周年专题研讨活动,与会人员来到了莒南县大店镇中心小学参观考察 ...

11-06 08:4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