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泰山学院③丨坚持立德树人,彰显育人特色——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0-09-25 11:0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9月刊作者:刘欣 A+A-
-分享-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至上,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院课程德育的优良传统,制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德育大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切实提升了立德树人的成效。

  在泰山学院“德育系统工程”统领下,文学与传媒学院不断创新学院德育工作新局面,除了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大格局外,还形成了“全课程育人”的课程德育特色和亮点。学院打造课程德育的优质课堂和教学案例,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受到学校表彰和奖励,获评泰山学院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德育工作特色项目,相关经验被推广到学校各二级学院。

  一、课程教学大纲与德育大纲紧密结合

  文学与传媒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至上,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院课程德育的优良传统。制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德育大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切实提升了立德树人的成效。

  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学院高度重视课程的知识体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除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之外,还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梳理出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和德育资源,制定出课程德育大纲,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

  为了使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学院最先制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8门主干课程的德育大纲,随后又拓展至20门课程,涵盖了文学与传媒学院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既落实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有效践行了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的基本要求。

  二、课堂专业教学与德育互相渗透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和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是课程思政和德育的主力军,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承担者。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责任重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才能将育才与育人相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课程思政优势和德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优秀文化、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内容,可以很好地将德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一)充分挖掘语言文学的德育资源,凸显主旋律,张扬正能量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以鲁迅、郭沫若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则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五四精神。新时期文学则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核心。这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更可以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

  而西方文学史则贯穿着一种强烈而深沉的生命意识、人本精神。无论是古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神殿的“认识你自己”,还是现代派文学中对人自我意识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均可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增强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并看重自身价值,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

  (二)充分利用优秀作家的创作经历和精神品格,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健全人格

  中外文学史上名家辈出。在讲授作家的生平与创作道路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走近作家,领略作家的人格魅力、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不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是“写鬼写妖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蒲松龄,抑或是改造国民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鲁迅等,他们的一生都是为理想而执着奋斗的一生,他们追求的目标既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海德格尔说:“真正的作家是为人类寻找生存尺度的人。”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便是这样的人,他不仅给我们贡献了三部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还身体力行致力于探索贵族平民化的问题,在道德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这些伟大作家心系苍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家国情怀,就是永恒的启示,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三)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中外文学大师们都在观察人、思考人、研究人,在作品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政资源。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人生形式和人生态度。

  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什么样的人生才是丰盈和完美的人生。德国诗人歌德在作品中通过浮士德对人生五个阶段的探索,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卑微走向高尚、由小我走向大我、由黑暗走向光明,螺旋式飞升到崇高美好理想境界,得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自由和生活,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的人生哲理。在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利用文学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养情怡性,陶冶性情

  学生在课堂上每接受一次美的教育,就会使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滋养,性情得到陶冶。学会在品读、感悟、体验中领略文学的艺术魅力,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因此,教师可立足于蓄志养心、陶冶心灵,注重对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品位。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互相融合

  文学与传媒学院在长期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创设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授课风格,摒弃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表演式教学、问题化教学、背诵赏析教学、立体化教学、训练教学、对话教学、互动—开放—生成教学等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把语言文字、音频视频有机结合,使专业学习和德育做到无缝隙对接,融为一体。

  文学是形象化的历史,是形象化的哲学,也是形象化的德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知识扎实、审美情趣高雅、人格心理健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文学与传媒学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但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院将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培根铸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刘欣,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刘欣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