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校“金课”(鲁东大学篇)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 ing Education,3E)是基于目前国际化竞争新形势和立德树人新要求,为国家战略发展新需要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教育概念对高等教育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途径, 从而根据社会的切实需求,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并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基于目前高等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如何通过“金课”建设,培养学生有效交流、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问题解决、协同合作、数据决策、创新创业和自我管理等技能,是每一名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食品工程人才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新工科人才的目标,以“金课”标准打磨食品类专业课程,“水产食品学”课程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新型多媒体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学生们也习惯了手机不离手的生活。单纯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无论在课堂的氛围调控,还是课堂内容的信息量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针对“水产食品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的地位由“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如何成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程,是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严苛考验。在“水产食品学”课程中,部分章节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课下自学掌握大部分学习内容,因此,在这些章节的学习中,通过精心选择信息量适中的微视频、难度恰当的科研论文以及网上热门的典型案例等课下学习资料,合理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或者主题,有序组织课堂的互动环节,布置高阶性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整个翻转课堂的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投入状态,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最大的知识营养,达到个性化、自主化和高效性的要求。
2.问题驱动式教学
现在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抬头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二是课堂缺乏挑战性,学生没有压力;三是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没有参与感。针对上述问题,在课堂导入过程中,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激发学生好奇心。然后围绕具体的授课内容,精心设计驱动式问题,通过手机端实现学生实时互动,驱动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一直向前走。有时故意挖下“陷阱”,引导学生“入坑”,让学生不敢掉以轻心,始终保持较高的课堂注意力。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获得更大的学习成就感。
3.课程中心平台建设
课程平台就像是给一门课程安了一个家,为教师和学生高效便利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桥梁。学生在平台上完成作业提交、课后讨论、学习资料下载等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站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的追踪和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并及时进行交流解决。课程网站不断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反馈的过程。这种良性的互动,可以让课程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满足学生多途径融合的学习需求。
二、融合“学科前沿”的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近年来,食品学科发展迅速,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滞后于学科的前沿发展。学生在教科书上获取的知识较为局限,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策略引入科学前沿知识。
1.课堂内容的适度拓展
通过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积极追踪目前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热点。如在介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时,通过引入科学论文介绍了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新技术的原理,并将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2.自身科研经历与课程有机结合
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同课堂内容相结合,通过介绍实验思路的提出、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论文的撰写,系统地将科研的思维传递给学生。这一方法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研究的距离,吸引很多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与研究。
3.组织小型学术交流会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查阅文献能力后,定期在课堂上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某一方向的研究动态,以小论文或PPT汇报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在班级内进行5分钟左右的汇报展示。这种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行业发展动态信息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科研思维与专业素养。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后,这一名词已成为社会各行业在职业岗位中追求完美的一种鞭策。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之下,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倡导“工匠精神”,就是要培育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较强操作水平及较高职业素养的食品应用型专门人才。
分析目前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可以发现,现有培养体系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尚存在很大差距。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少,创新实验少,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不足;在操作水平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企业一线生产的需求相差甚远,其所掌握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及操作性不强,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欠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模糊,缺乏信心。在“新工科”背景下,将“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课堂,真正实现学生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同步提升,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级工程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基于目标产品的“大实验”项目
为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基于产品目标设计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将验证型实验作为实验过程的某一环节自然融入整个实验体系。如开设鱼糜制品生产实验,在实验中将鱼类原料鲜度的感官评定、水产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鱼糜制品弹性的测定等实验有机结合进来。
2.融合“行业标准”的实验操作训练
在实验操作训练中,注意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使学生对现有标准体系有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3.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中,注重课堂中潜移默化的渗透,通过介绍行业快速发展的动态、国家和省市层面对行业的最新政策、科学研究项目的申报重点、企业横向合作的成果转化等内容,增强学生对水产食品行业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本行业发展中,为我国水产食品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分析问题的作风、严谨操作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加快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最终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着重提到要加快发展“新工科”,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把握住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每一门课程做起,设计好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争取培养出一流的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工程素质的学生,更好地为行业及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赵芹,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讲师,荣获第五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作者:赵 芹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