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山东教育》(幼教园地)的相识,源于今年特殊的疫情出现。
说来惭愧,年逾不惑的我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行业已三年多了,烦琐的教学日常,让原本爱阅读的我几乎没时间读些“闲书”了,更谈不上记笔记、写心得了。而今年春季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催生了一个超长的寒假,“停课不停学”让宅在家里的我通过线上教研、制作公众号等做好园里的工作之余,有大把的时间读书了,也有时间把这两年自己从教的一些心得体会诉诸笔端了。
说到“写作”便想起曾经“好读书”的日子。学生时代,别人流连于琼瑶梦幻、金庸武侠的时候,我却迷恋上经典名著:《飘》《简爱》《围城》《平凡的世界》等等。我觉得读这样的书就是在和名人对话,与哲人交流。我涉猎了各个方面的书,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读中师时,我在校报上发了几篇文章,被朋友戏称“文学青年”。工作成家之后,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我的床头还是少不了几本书,这时的书目更多是教育类的了,我总会挤出时间去翻一翻。我喜欢这种感觉,它是我的精神家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些年我参加市里、区里的论文评选也获得一些荣誉。
话说回来,我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敲出了两篇文章,几经删改,然后在老公的帮助下,从知网上搜了几个杂志的信息,满怀期待地发了电子邮件。等待的结果是可以用稿,但编审费是必须的,而且数额还不少。这其中发生的事用“一波九折”来形容都不为过。
终于等到上班,回到单位,有一周的时间需要做复园前的核验准备工作。于是在忙碌之余,我仔细看了《山东教育》(幼教园地)1、2月合刊,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先不说《卷首篇》给人如沐春风的感受吧,只看了目录中的栏目就让人眼前一亮:《热点话题》《经验荟萃》《活动案例》《教育叙事》等等,真是丰富多彩!
待到借阅后,我回到家里坐到书桌前,仔细品读,觉得每篇文章都是可圈可点了。《一线报道》中“齐鲁最美教师”的成长历程让我看到工作努力的方向——把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才能不断地超越。而一直困惑着幼儿教师们的“户外自主游戏中如何写观察记录”的问题,就能在《基于问题的教研推进》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因为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及活动的顺利开展等问题,老师很难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持续地观察。至于师德教育方面,本刊的一篇文章更是独辟蹊径:通过观看电影引发教师讨论。因为道理是越辩越明啊,同样也引起我的深思:传统的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一般采用“严厉的批评教育”,否则就是觉得害了孩子。现实情况是,时代不同了家长的观念也已发生变化。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要保持平常心,容忍孩子,要考虑如何让家长配合园里教育好孩子。而不能只盯着孩子的错误,让家长感受到压力或者产生误会。还有一些案例中的“如何对幼儿进行常规、礼仪的教育”“区域活动怎样放手”“挖掘自发游戏的价值”等等,更是鲜活实用。《教育叙事》娓娓道来,同行们的教育经验让我收获颇多,懂得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幼儿心里;《家园双通道》更可以学到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也就是将心比心,做到换位思考。而《幼教人心语》更让我感受到暖暖的爱意:只要心中有爱,总会有所收获 ……再说句真心话,特别是目录页中的“声明”更加暖心,使我信心倍增,于是急切地翻阅了最近的几期杂志,仔细研究,再根据贵刊用稿的需要修改了自己的一篇文章,满怀期待发出了邮件。
我与《山东教育》(幼教园地)发生的故事太短,也就是寥寥数语而已。“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改变许多,但不变的是对阅读的那份执着。在字里行间找寻生命的感动,是一种纯美的享受。远离世俗的喧嚣,回归心灵的宁静 ,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与我来说,这份情才刚刚开始。因为从事幼教时间短,我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教育理论固然重要,而现实中更需要从具体的解决问题入手。而《山东教育》(幼教园地)正是这样一本杂志,她涵盖了幼教的方方面面,她将会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涯去探索和发现不一样的美。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幼儿园 刘红侠)
作者:刘红侠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