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识,到相知,相伴十五年教坛耕耘路,《山东教育》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十五年前,我刚刚毕业,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里教学。初登讲台的我,徒有一腔热情,实际教学过程却总是不得法,对教学充满了困惑,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答。
直到有一天,我去镇上的教办,偶然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摞杂志,我随手拿起了一本,翻看其中几篇文章,心中的一些问题从中找到了答案,那时,我一下理解了什么是醍醐灌顶,什么是豁然开朗。
那杂志正是《山东教育》。
临走我特意问主任,我可以借几天看看吗?主任看我痴迷,说喜欢就拿走看吧,这还有很多,都拿着吧。我如获至宝,塞满了自行车的车篮,从此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睡前读,饭后读,备课上课之余也读。读《山东教育》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
《山东教育》是一个窗口,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名师的风采,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
从拥有田园教育梦的傅琴老师,到含德比赤子甘为孺子牛的李晓康老师,从生如夏花文道双馨的伦学冬老师,到科教创新勇敢追梦的孙一老师,每一个人物后边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个人物都是一座灯塔。
《山东教育》是一位导师,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教学,也让我更加迅速地提升自己。
“杏坛星座”为我树立了工作的榜样,让我找到努力的标尺;“教育论坛”让我认清了自己的身份,从而合理的给自己定位;“新论语”直指内心,说出了我真实的想法;“教育叙事”娓娓道来,让我对照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教材分析”像一位前辈,教化育人不辞辛劳;“教法与学法”立足课堂教学,我从中学到了课堂教学的方法,“优质课例”生动典型,我从中学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
2006年,镇里让我准备一节公开课,之前从未有过公开课经验的我紧张的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这时,我想起了《山东教育》,读过的文章,看过的理论,参考的教法,一篇篇从眼前闪过,我试着用《山东教育》给我的方法,设计了一节课,当我忐忑着走下讲台,得到的是同学们的掌声,得到的是领导和同行的赞扬和肯定,我忽然发现,原来公开课并没有那么难。从此,我开始了南征北战的讲课行程,《山东教育》帮我走出偏远的农村,一步步走向县里,走向市里,走向更远更广阔的天空。
《山东教育》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
当我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她为我出谋划策;当我在教学中迷茫困惑时,她为我指点迷津;当我在教学中取得些许成绩时,她告诫我莫骄傲,路还很长。
多少个夜晚,只身灯下,她陪我度过静谧的时光;多少次备课时,思维混乱,她帮我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多少次遇到挫折,孤独无助时,她为我加油打气。每次看到她,我的眼睛里总是闪着亮光;每次拿起她,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感动和温暖;每次读到她,我的胸中总是满怀信心。我在教学上前进的每一步,都有《山东教育》相伴左右。
和同事们讨论问题的时候,我总能从《山东教育》找到相应的知识。我不但自己看,还把她推荐给我的同事们,我开口必谈《山东教育》,以至于同事们称我是《山东教育》的代言人。
十五年来,我每年坚持订阅,欣赏着她变化的版面和形式,更感受着她永远不变的严谨和真诚。
《山东教育》———我的良师益友!
(山东省曹县第一实验小学 张铭)
作者:张铭
编辑:王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