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个经典法则解决99%的教学压力!
发布时间:2020-12-24 19:50 来源:小学教师 A+A-
-分享-

我们不提倡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因为“教无定法”,但教学又必须有“法”—— 即教学所必需共同遵循的规律。

依据课本,超出课本

1.必须以大纲和教材为“本”,不能随心所欲,开无轨电车。

2、但又不能囿于课本,而应对课本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加深加广。

包括:

① 讲出学生通过自学阅读仍体会不到的内容,发掘课本背后和字里行间蕴藏的奇珍异宝。

② 讲出教师自己钻研教材的心得体会,独到之处,要有见地,有升华处,从而引导学生超出课本达到新境地。

疑始疑终

按对立统一观点,教学过程应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学由矛盾始,到矛盾终,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向前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引起矛盾,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引起注意,诱导学生的思维“入路”。然后再进行讲授或谈话、演示、实验等等来解决矛盾。

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一可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二可激发新的求知欲,三可收到“欲知后事且听下回”的余味无穷之效。

要有适当难度和密度

适当的难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难度的把握上,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对高难度的内容,要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

2.对较容易的内容,要从不同角度以及在和其它知识的联系中找出隐藏于内部的本质、精髓。

3.复习旧课,不能简单重复“炒冷饭”,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系统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适当的密度即适当的容量。老师必须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安排足够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否则,教学过程松散、拖沓,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抑制学生思维活动,影响学习积极性。

教学要博而精

“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广征博引、拓宽视野,把基础打厚打实,才能使学生学深、学透。

“精”指对大纲、教材规定的主要内容要理解其精髓,掌握其精华。老师要讲到点子上,用语精炼。

浅者深入,深者浅出

对浅显的内容:

深入开掘,不要停留在知识表面,而要揭示其内涵。

对深奥的内容:

将难点解剖成若干个较易理解的组成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阐释。

具体问题抽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对于具体的内容要加以综合、归纳、概括,上升为规律性的、抽象的概念。
对于抽象的问题要加以分析、解剖、比较、举例、演示、实验,具体化为学生容易感知的事物。
温故知新

在复习过程中引入新知,使“温故”与“知新”水乳交融,既强化了旧知的印象,又激发了学习新知的欲望。

同时,教师要严格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态度,及时评分,以督促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对开发学生智力极有价值,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要注意:

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结论,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探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制作过程中亲自尝试思维的飞跃。

基本知识必须化为熟练技巧

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巩固,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越丰富,思维能力就越强,正所谓“熟能生巧”“巧中出奇”。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法则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讲解、练习,直至烂熟于心,成为提高学生智力的必要基因。

教学过程始于课内终于课外

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决不是全部。教师在课外还必须通过批改作业、个别辅导、与学生交谈等工作才能最后完成教学任务。

若上完课即走人,课外不与学生接触,不主动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也就是不把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外,那么,课上得再“漂亮”也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