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经济困难学生身边有个隐形“资助人”
发布时间:2021-01-12 10:5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王志鹏 A+A-
-分享-

临近期末,天寒地冻,小俞自习完后缩着身子回到宿舍,赫然发现床铺上多了一件崭新的黑色羽绒服。

自踏入安徽师范大学的第一天起,小俞就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隐形“资助人”:开学通知书里夹着饭卡,卡里充了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宿舍床铺上放着一个超大收纳盒,里面装着够用一学期的洗漱用品;银行卡里不定期地有钱存入,少则一二百元,多则四五千元……每一次资助都恰逢其时,好像那个人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

小俞一家兄妹四人,是事实孤儿,跟着腿有残疾的二伯生活。因为家境贫困,哥哥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然而二伯和哥哥微薄的收入实在难以支撑3个孩子的开销,国家资助就显得如春雨般珍贵。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填各种资助表,为开证明材料奔波于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但上大学后,三年半的时间,他却没为这事填过一份申请表、盖过一个章、跑过一个部门。为什么呢?

“入学前,学校通过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识别出他是经济困难学生,不需要再另外申请了。”安徽师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项家春介绍,2015年,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家庭状况和在校行为表现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家庭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确定9个二级指标、79个观测点,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赋分,建立全省首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能区分谁是经济困难学生,还能区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等级。这几年,通过随机抽取一市一县开展全覆盖实地回访验证,发现系统识别精准度高达99.24%。

3年多来,小俞共收到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奖学金、助学金等各种资助6.6万元,而同样是经济困难学生的同班同学小方仅受助2.4万元。

为什么会有差别呢?“困难等级不同,需求不同,资助金额自然也不同。”项家春解释,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涵盖内容广泛,不仅包含量化认定指标体系,还包含资助需求指标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和生活费来源的跟踪分析,计算出不同困难等级的资助需求,实现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础上的按需资助。2020年,全校经济困难学生生均受助0.61万元,其中特困等级生均0.82万元,困难等级生均0.56万元,一般困难等级生均0.31万元。

根据不同时节、经济困难学生不同需求,学生组织开展“四暖相伴”活动。半个多月前,学校组织开展了以一份营养改善计划、一次空调电费补贴、一套保暖衣物和一系列成长帮扶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暖冬行动”,分类分层次资助4721名经济困难学生。小俞那件黑色羽绒服就来源于此。

不需要自揭伤疤式的煽情演讲,没有繁琐复杂的手续流程,不用再承受周围异样的眼光,根据构建的模型,平台直接推送需要资助名单。“很贴心,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这是受益于该平台的学子们的共同心声。

学生蔡张飞因为家境贫寒,曾经辍学打工,饱尝人间冷暖,认为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不信任他人。像他这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成长中普遍存在自卑、眼界较窄、不善与人交际等问题,学校借助平台中资助育人效果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筛选出贫困生成长中存在的不足,推荐其参加相应的资助项目,如“苔花”励志班、贫困生发展辅导站、“扶智、扶志”项目等,并做好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结果分析,实现精准育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入学一年后,蔡张飞携笔从戎,建功军营,退役复学后积极参加“五四”爱心学校志愿者服务、阳光体育爱心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等,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去年安徽歙县遭遇洪水,小方积极参加家乡抗洪救灾活动,为一方平安保驾护航;沉默寡言的小俞渐渐敞开心扉,不仅与同学平等自信地交流,还主动到家乡宣传学校资助政策,勉励学弟学妹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目前他已被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作者:记者 王志鹏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12日第1版 版名:要闻


作者:王志鹏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