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八大发展战略需求,2020年,山东省按照“高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两类,面向全省高校遴选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学科。这是我省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切实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别推出《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专栏,全面展示山东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经验和发展成就,为推进我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创设良好氛围。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50年,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产、学、研”一体化特色鲜明的品牌学科。近年来,学科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及重大仪器专项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相继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专业、山东省一流学科和山东省学科建设“高峰计划”建设名单。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学科在师德师风、平台建设、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紧抓不懈,以砥砺前行、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攻克发展难关,勇攀国家一流学科的“新高峰”。
“党建领航+思政铸魂”
擦亮师德师风底色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精神,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思政铸魂,在党建和思政工作同向同行中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化学院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按照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制定了《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思想铸魂的引领机制,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内外结合的激励机制,要求全体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养,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推动力。勇挑思政教育的担子,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学科布局+平台支撑”
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
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化学学科按照学校筑峰工程工作要求,通过创新联动、科技赋能、统筹布局、优化调整学科现有科研平台等措施,凝练平台研究方向,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协同、同频共振,为化学高峰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科注重加强科研平台的硬件建设和协同建设,现拥有化学成像功能探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分子与纳米探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个产业化中试基地及1个校办实验厂,拥有价值1亿多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得到了质的提升,为学科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学科依托化学成像功能探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111基地,积极寻求国内外合作,引进海内外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促进学科持续高速发展,提高了学科的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示范引领+引培并举”
凸显人才集聚效应
为推动高峰学科持续发展、巩固人才优势,化学学科致力于打造一支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科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对整个团队的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积极打造“老中青”梯次分明的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共建、课题共研、学术共享,学科团队在打造国家一流学科和国内知名学术团队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强化名师引领。2018年,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团队带头人唐波教授是“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ESI全球化学领域前1%科学家。学科负责人董育斌教授是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学科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在唐波、董育斌等名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同时,学科还注重培养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先后培养引进了李平、李娜、耿琰等10余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015年,学科获批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引进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春阳教授,进一步促进了学科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学科拥有“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团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引进与培育并举,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梯队。
“创新为魂+科教融合”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化学学科致力于培养道德品质优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创新意识突出的复合型教育教学人才。学科立足教学主业,聚焦学科发展优势,构建起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育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持续提升学科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
学科始终秉承科教育人理念,坚持科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相互促进,建立了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体系。学科拥有分析化学团队和有机化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016年以来,先后有13人荣获山东省优秀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等奖励,17人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全国铜奖和三等奖多项。学科荣获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成果转化+服务民生”
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
化学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在化工、材料、能源、环境和医药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调整研究和服务方向,发挥优势、担当作为,通过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努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医养健康和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
大平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将基础研究与“健康中国”战略和“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通过建设创新引智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等国家和省部级大型科研平台,协同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创新型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打造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进创新型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化工产业等地区发展战略。近5年,学科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0件,完成了两款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制,40余种精细化学品的研发和生产,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创业共同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学科向企业提供仪器共享与测试服务,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助力企业经济发展;企业为学科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作者:特约通讯员 孙 南 周长富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