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0年度山东(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丨青岛科技大学: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 激励教师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发布时间:2021-02-19 00: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青岛科技大学 A+A-
-分享-

案例主题

青岛科技大学以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为着力点,将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努力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力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做法与经过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高产区,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责无旁贷。但这个“高产区”“主阵地”,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却面临着“科技成果权限不清晰”“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职称晋升渠道不明确”等体制机制障碍,在当前的技术市场上陷入了“三多三少”的尴尬境地。

基于此,青岛科技大学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政产学研”融合传统优势,在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科研活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坚持开放办学,构建便于成果转化的“生态大学”

学校多年来一直在追求“生态大学梦”,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教师主动、自由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能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大学”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开放意识,教师思想解放,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二是开放环境,学校要探索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的模式。

为此,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做好校内、校外两个维度的交互融通:一方面立足校内“放水养鱼”,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鼓励教师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回答创新中“0—1”的问题,在大学内部夯实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面向校外,破除围墙,联合政府、企业、行业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回答创新中“1—N”的问题,也就是以大学为核心,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成果转化生态。

二、坚持市场主导,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

“不找校长找市场”,是学校教师树立市场思维,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一是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难题。依托学校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绿色能源化工以及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先后解决了24项化工产业“卡脖子”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生产的化工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创产值近300亿元;学校独创的ECSS化工计算技术,让万华化学MDI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MDI制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首创世界反式丁戊橡胶TBIR及反式橡胶合金TPIR新材料,并在京博石化建成全球首套4000吨/年反式橡胶工业中试装置,荣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二是支持技术成果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逐步形成了“推出成果—注册学科性公司—公司上市—股权激励—技术升级”的成果转化路径。依托“橡胶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出“青岛软控股份”学科性公司,2006年实现上市,随后又孵化出“赛轮股份”上市公司,并孵化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年产值近1500亿元,成为全国化工橡胶轮胎行业头部企业。

三是致力校企、校地联合,共建科技研发中心。通过与企业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的方式,实现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先后建立了12个校企研发中心、6个驻外研究院,通过大学科技园、橡胶谷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业。成立了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建立了300人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长年开展科技项目推介和技术服务。

三、坚持激励导向,激发成果转化体系“效能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青科大通过科研体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精准赋能。

一是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在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设立合作发展处,专职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加强赋权形式、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顶层设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优势特色学科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暂行)》《学科交叉创新计划》等18项规章制度,为教师开展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加大收益激励。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制定的分配政策,对以学校科技成果出资入股获得的股份与分红,视同教师科研业绩考核中的科研经费与科研工作量,横向经费日常支配由牵头教授全权负责。对在学科性公司中所获股权或实施股权收益进行奖励时,奖励给创办学科性公司的成果完成人(或课题组)70%的股权或股权收益。

三是畅通晋升渠道。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分配中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设置成果转化型岗位,职称晋升方面增设“成果转化型教授”和“产业教授”,近3年主持横向到账经费或收益达300万元(理工)或100万元(人文)可以直评教授,达100万元(理工)或30万元(人文)可以直评副教授。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成效与启示 

一、成效

(一)政产学研融合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学校注重整合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和学校优势资源,以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突破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等,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万华化学、高校软控、赛轮金宇等企业先后上市,并依托学校提供的技术发展为国际国内行业领先的企业,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化工科技自立自强。

(二)国内国际同行学者给予高度认可

学校获批山东省首家“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连续两次被评为“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202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获批的3所非部属高校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高校。

在2020年2月5日发布的中国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转让数量榜单前100名高校当中,学校以244件位列第57位,专利转让数位列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学校凭借首创世界化学合成橡胶湿法混炼技术等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引起海内外同行学者关注。

二、启示

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深刻认识到,教师是脊梁,教师的科研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激发其创新力;学生是主体,学生参与科研与成果转化过程,将极大提高其实践能力,助力全面成才成长;学校是载体,成果的转化,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可获得社会资金支持。“政产学研”融合在教师、学生、学校三个维度的立体统一,与国家战略、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高度融合,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生态大学”助力“科技强国”“科技强省”建设,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省八大发展战略的强力支撑。

作者:青岛科技大学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