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学科育人实践例谈
发布时间:2021-03-09 08:3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周萍 A+A-
-分享-

在农村初中,音乐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学科。即使是学生,大部分也认为上音乐课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就更少了。笔者从教20年来,依据音乐课程目标,紧扣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学科育人工作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通过音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唱歌学习中使学生掌握准确系统的学科知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音乐活动的专业基础,但是,绝对不能孤立单纯地进行枯燥的学习,要将其融合到唱歌学习中,让学生边学边用,边理解边实践,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学习音乐学科知识。《青春舞曲》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学习过程中,一是对照歌谱,标画出体现这一结构的音符细细揣摩;二是进行反复视听跟唱,感受特点;三是运用双响筒、铃鼓、响板、碰铃、沙锤等练习伴奏。通过训练,学生既把握了歌曲的节拍,又充分体会了其上下流动、欢快、流畅的旋律特点,掌握了其创作手法。

在主题教学中厚植学生真挚的家国情怀。音乐无论通过哪种形式表现出来,都是人类情感的集中载体之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主题内容,进而体会作品情感,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学习《祖国颂歌》单元,围绕“爱国”这一主题,以学习《歌唱祖国》为主,为学生播放展示、鼓励学生收集赏析与这一主题相关的音乐内容,在培养学生情感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效果,深切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赞美、祝福。

在欣赏体验中丰富学生全面深刻的音乐感悟。音乐素养提升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感寄托与宣泄的渠道,使其能够在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进行自我调节。这一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需要学生在不断的欣赏与体验中理解音乐,能够表述音乐所传达的情绪。教学中,笔者通过带领学生欣赏教材所提供的曲目,准确体会音乐的表达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切合情感表达的影视片,通过欣赏背景音乐或者主题音乐加深学生对情感的认知。

在节目编创中增强学生敢于实践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音乐学科能够发挥较强的辅助作用。在《采花》的学习中,要求学生用do、re、mi、sol、la5个音编创带有切分节奏的简短乐句,并分小组表演创编的旋律。这既检验了学生对切分节奏的掌握,又训练了其想象力和即兴创作的能力。每年,学校举行善文化艺术节,笔者都指导学生表演改编、混编甚至原创的节目,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创作灵感,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

在社团活动中训练学生合作、协调等良好素养。音乐社团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平台,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其不仅能教授学科知识,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更能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配合等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社团的团长、组长等都由学生担任,几乎所有的活动,如社团内部歌唱比赛、个人演唱演奏会、音乐剧表演、文艺汇演、音乐欣赏等,都由学生设计、分工、组织;笔者仅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协调,借助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践训练,提升他们包括音乐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

在生活情境中积累生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生活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引导学生在处理本人快乐、悲伤、失落等真实情感体验和社会生活中音乐现象的过程中,正确鉴赏音乐,准确理解音乐的表现力,积累健康向上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将音乐融入生活的习惯,逐步把音乐的美根植到个人生命里,为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助力。(滕州市姜屯镇姜屯中学 周萍)

作者:周萍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