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高校需建立激励教师发展的荣誉表彰体系
发布时间:2021-03-26 10:0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3月刊作者:周颜玲 A+A-
-分享-

2016年4月,党中央成立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并先后起草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这三个功勋荣誉表彰条例与201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一起,标志着我国“1+1+3”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正式建成。

“1+1+3”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建成,意味着各类评比和奖励奖项多、代表性差、影响力弱并且缺乏权威性、庄严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这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对激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们建设系统化、规范化的高校荣誉表彰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建设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的意义在哪里?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自古有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全新的发展历史方位,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些重要任务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校教师的从业素质、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无上光荣”来形容教师地位,意味着高校需要建设一套系统化且可操作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赋予广大教师以无上的荣誉感,以此激励教师不负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积极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可见,建设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发挥教师模范人物的典型引领作用,既源于传统,也是大势所趋。

此外,荣誉与责任相伴相生,荣誉对责任的生成、维持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有了荣誉感,教师自觉担当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就更大;有了荣誉感,教师对自己专业成就的肯定与认可程度就更高,持续追求专业成就的内驱力就更强。教师的职业责任大了,对自己的认可度高了,成长的内驱力强了,就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可见,有了荣誉感的加持,一份平凡的事业也能造就伟大的英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所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建设高校荣誉表彰体系,大力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培育教育系统的英雄,以此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切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意义重大,具有较强的激励价值,值得全面推进。

建设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以“四有”好老师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明确了基本目标,其中“有理想信念”排在第一位,这表明政治性是高校教师的第一属性。高校荣誉表彰奖励工作应当将政治引领放在首要位置,所有奖项均需将师德师风评价放在首位,同时重视工作实绩,做到以德为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兼顾,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并重,以此激励教师承担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

任何人的发展都需要时间,教师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构建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需要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导向性、先锋的引领性、育人的全员性等方面着重考虑,使有志于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从业素质的教师能科学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保持连续不断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学校教育事业建设。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高校建设教师荣誉表彰体系,不能各自为战,应当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各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的荣誉表彰体系建设大格局。学校党委负责协调解决荣誉表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相关单位(部门)之间需要加强组织协调,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部门)、二级学院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学校荣誉表彰体系工作机制,确保学校荣誉表彰体系建设顺利推进。

怎样建设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

顶层设计是所有工作得以有效执行的宏观统领,顶层设计好了,框架搭建好了,具体工作才可更好地开展。为此,建设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首先需要学校在宏观层面制定荣誉表彰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各单位(部门)制定分支荣誉表彰体系提供基本遵循。学校各单位(部门)可根据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化的荣誉表彰条例和具体评选办法。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可以是“1+X+N”体系,其中“1”指学校制定一个指导性意见文件;“X”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指导性意见分别制定具体化的荣誉表彰工作条例;“N”指在此基础上制定各个荣誉称号及优秀成果的具体评选奖励办法。

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的构建不能局限于某个领域,需要全方位考量高校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全部纳入荣誉表彰范围,分门别类地制定具体表彰体系。就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荣誉表彰体系的构建而言,主要涵盖了党建工作、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等方面的表彰奖励。就教学荣誉表彰体系的构建而言,主要采取基础评优和杰出评优相结合的方式,或者采用梯度式荣誉表彰法。就科技创新荣誉表彰体系的构建而言,大多通过设立“科技标兵”等奖项,激励教师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除此以外,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项奖励,在双创教育、转型发展等方面设立教师专项奖励,激励教师在相关工作领域见贤思齐,创先争优。

顶层设计方案能够指引方向,具体化的表彰体系能够推动各类荣誉表彰的落地实施,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的建立及规范化运行,使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更加深入人心。为更好地保证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稳妥落地,深入教师荣誉表彰工作的开展,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一方面,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评价监督机制,对各类教师荣誉表彰奖励的评选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注重对各类荣誉表彰奖励的后续管理,通过举行教师荣誉表彰大会、颁发教师荣誉纪念奖章等措施,强化教师荣誉表彰体系的积极影响,使得荣获各类教师荣誉表彰奖励的教师既能自我勉励、保持教书育人热情,又能辐射带动所有教职工,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建设既是大学教师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又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赋予高校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至关重要的一环。建设一套系统化且具操作性的高校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营造教师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作者简介:周颜玲,山东交通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作者:周颜玲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