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立于1948年,专业前身是硅酸盐材料与工程,主要以水泥、玻璃、陶瓷等建筑材料的教学与科研为主,1998年调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建材局“八五”重点建设学科。现为国家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山东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入选山东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立项,2019年获批山东省首批高峰学科立项建设,2020年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中的“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名单。
学科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5年,学科获国家863、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9项,纵横向科研经费3.9亿元,参与国家重大工程3项,特种硫铝酸盐水泥及水泥基压电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技术服务及专利转化项目218项。
学科聚焦先进建筑材料特色研究方向,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学术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中的“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和“军民融合”等,结合“十强”产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在师德师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学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科建设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不断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完善考核与监督。学科在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院—系—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的逐级细化管理模式,积极落实以管理机制、引领机制、培育机制、监督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当前,学科教师已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常态化,并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优化“三全育人”顶层设计,创建“三全育人”,以及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行为管理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的 “三全六结合”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形成了“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环境与实现载体,将思政教育分阶段、目标化、模块化地贯通到学生学业生涯教育,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环节、科学研究全过程,引领学生充分认识材料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作用,坚定专业信心和科技强国信念。
依托优势平台支撑,促进传统材料与新材料协同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目前拥有国家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教育部平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14个,企业孵化中心15个。科研平台涵盖了材料制造的全过程,建材特色鲜明,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为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坚持传统材料与新材料并重的建设原则,保持建筑材料优势,发扬水泥与水泥基复合材料特色,创新新材料发展。学科设有绿色建筑材料、玻璃智能制造、光电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及纳米材料等5个方向,它们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发展优势突出。学科在大力发展先进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材料方向的研究优势,有效推进绿色建材研究,形成了诸多绿色制造过程中的新概念、新理论,目前学科对水泥基材料的纳米改性研究已获得突破。
强化领军人才引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做好人才共育共享。依托引智基地111计划平台、中外联合实验室、国内外合作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先后派出32位教师参与国内合作交流,24位教师出国访学。通过柔性引进,共享高端人才,建设高水平团队。聘任薛其坤院士为材料学院名誉院长,柔性引进48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聘请中材水泥董事长李新华、中航工业集团张明习等57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研究生企业导师。
学科获批的“一事一议”项目由泰山攀登计划人才领衔,现有教师149名,且均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各47人、45岁以下教师105人、院士2人、国家及省级人才20人、外籍教师4人。良好的用人环境为学科积聚了一大批青年才俊,为培育国家级人才创造了条件。以专业方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领队,围绕学科研究方向,进行人才引进与培育,打造知识体系合理、团队年龄合理、学源结构合理的有活力、有干劲、有创新的新型研究团队。将学院资源进行团队化配置,激发每位团队成员的斗志。团队协同作战,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突破,领军人才专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强。其中,特种水泥基工程材料、电子玻璃纤维等几个重点转化项目为企业带来数十亿元的销售额。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结合行业协同创新,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建立多学科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推进精英教育和国际化进程,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掌握学科前沿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构建“高素质、创新型、多元化”的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材料人才培养基地。完善的育人机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增强。近3年,学科研究生在《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国际领先学术杂志,先后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研究生生均专利文章成果数与985高校同类学科相近。2016年以来,学科研究生获得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7篇,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9项,“山东省大智之星齐鲁学子”奖1人。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无机非金属材料为重点,以建筑材料为特色,以先进材料研究为依托,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多举措强化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目前已将获得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成果,应用于胶州湾跨海大桥、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一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与中材股份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出低介电超细电子玻纤D450纱及制品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科成立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个,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技术研究中心、服务学术共同体等48个。学科围绕建筑材料升级需求,联合多家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公司合作成立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良性合作机制,围绕“水泥材料与传感器件”持续进行专利导航,将13个专利打包,成立了科技型公司。面对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学科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高效检测试剂盒,实现了两项专利的转化。
学科积极开展行业人才培训,为中联水泥举办技术人员培训两期。与深圳港创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港创实验班,已为企业输送65名本科生及研究生,并完成项目招标及专利成果转化等18项。主办国际混凝土超材料论坛、水泥混凝土纳米改性国际会议等国际性会议,邀请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会交流。
作者:特约通讯员 叶正茂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