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实践,彰显课程育人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金课”课程建设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要达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建设标准,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科学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才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是课程质量提升的逻辑前提
理念先行,则行稳致远。“金课”作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表述,是不同教育主体对课程质量的总体性判断,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建构。以“金课”标准提升“概论”课质量,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一)课程定位应从一般的“理论课”向特殊的“政治课”转变
“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按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义来看,更应该表述为“理论思想政治课”。也就是要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的讲述,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提高学生在多元社会思潮中的辨识力,让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课程授课形式从灌输式向问题启发式转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思想的启发和引领为教学主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理念,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把问题意识运用于教学过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比如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讲述,可以把内容化为多个问题进行教学:一是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二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先从经济领域着手;三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是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五是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是什么。通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启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进行思考,学会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其主动担当的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从侧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立德树人转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铸魂育人是教师的崇高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立德和铸魂放在首要位置,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教书匠”转为思想的“引路人”。大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最为关键的时期,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其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因此,“概论”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我革命的精神境界,不断深化学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实践的优化是课程质量提升的核心要义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即综合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作用,才能“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一)吃透教材,夯实理论课堂
“概论”课内容知识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多个学科,且与国家、社会现实关系密切,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关注最新的理论热点、结合舆论焦点、洞察学生困惑点,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的逻辑和理论魅力,深耕理论的思想性和深度,并把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第一时间传递到课堂。
为此,“概论”教研室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备课。“概论”的课程体系划分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部分,教研室据此分别设置备课模块,每个模块由一名责任教师负责,专业带头人把关,再由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评课议课。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仔细分析学情,归纳出模块的教学难点、热点,并就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进行细致讨论、周密规划。
(二)项目化组织,用好翻转课堂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热点,设置项目化活动,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实现“教”与“学”结合。如“时政教育项目”“四史教育项目”“成就教育项目”等,由教师提前设置主题,学生自主分组,自主选择所展现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智慧众筹,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由教师、学生分别进行综合评价。
“概论”课每次都会在课前3—5分钟由学生进行近日时事播报,播报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并尽量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关注时事中,关心国家、社会。例如,在学习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布置“改革开放成果展”,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三)多样化建设,搞活实践课堂
“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进行讲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学生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服务社会的信心与决心。
通过设置“我眼中的小康社会”“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战‘疫’调研与思考”等主题,开展系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调研,并完成调研纪实与总结,教师根据调研报告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党情、国情、民情、社情,涵养家国情怀。
三、课程育人价值的彰显是课程质量提升的目标旨归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当下,“0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多被家庭和社会寄予厚望,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部分学生常被焦虑、无助、迷茫等负面情绪左右。而“概论”课则可在教学中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给予他们人文关怀,把抽象理论还原到现实世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既有不足,同时看到社会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成就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挑战。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通过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欠缺,另一方面又能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获得感。“概论”课内容丰富,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弥补他们由于应试教育和专业化教育而知识面狭窄的欠缺。同时,“概论”课讲述的不单是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通过各种实践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直面现实问题的智慧和勇气,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概论”课打造成思政“金课”就是落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举措,课程建设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概论”课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重点,用新时代国家建设取得的系列成就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把学生的爱国情怀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学习动力,使之更好地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沈浩,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首届山东省思政课“金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负责人;张菲菲,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作者:沈 浩 张菲菲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