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敬的劳动模范,有名的无名的,活跃在各行各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劳模精神。掏粪工、石油工、钢铁工、挑山工、家政工、农民工……无不体现了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精神品格。
劳模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简约概括一下,就是“实心+创新”。“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是一种境界;“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一种豪情;“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是一种品行……这种境界、豪情、品行,是“干出来”的,是实干加苦干。掏粪工时传祥一天背粪八九千斤,工友每人每班背80桶,他作为带头人每班背90桶。石油工人王进喜,坐10天火车抵达大庆,下了车,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钢铁工人孟泰在抗美援朝时期,面对敌机和敌特对鞍钢的威胁,他撇家舍业,睡在高炉旁,誓死保卫高炉安全,被誉为“高炉卫士”。
实干、苦干,还要会干、巧干。清洁工脏苦累,看似没有技术含量,实则不然。要干精、干好,得费心思。时传祥用心琢磨,改革工时、革新技术、提高效率、用情服务,赢得了工友爱戴、百姓尊敬、社会尊重。“吊车不够用”“发生了井漏”怎么办?老办法、新技术一块上!王进喜亲自上钻台扶刹把,凭着手上的感觉、耳听转盘响声来判断钻机负荷、钻压大小和井下情况。凭着这“手劲”“耳力”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先建起“孟泰仓库”,又攻克十几项技术难题,还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这就是“孟泰式好员工”。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蓝领专家许振超、普通售货员张秉贵、敦煌女儿樊锦诗、干部楷模孔繁森、唐山十三农民……劳模人物数不胜数,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尽管岗位不同、职责各异,但无一不是“踏实肯干”的能手、“勇于创新”的巧匠。如今,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一群90后、00后的青年,正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扎根乡村、投身企业、遨游太空、驰骋疆场、潜心科研、逆行战疫……,正踏着祖辈的足迹,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劳模。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时代体现,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是一个劳动者。要深知,精神的松懈和腐败,都是从脱离劳动,谋求不劳而获开始的。要发扬好劳模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深刻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时代强音。让广大青年在劳动中教育自己、锻造自己,成长为“有干劲、有闯劲、有钻劲”的新时代劳动者。
(作者:刘宝璋,系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作者:刘宝璋
编辑:冀春鑫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