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1931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在济南市纬八路刑场就义前夕写下的这首《诀别》,既是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宣言,更是不忘初心、激励后人的告慰宣言。
邓恩铭
邓恩铭(1901——1931),又名邓恩明,字仲尧,生于贵州荔波县玉屏镇水浦村一户水族家庭。他与王尽美等人在济南组建“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发起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曾赴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毛泽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介绍山东工运、农运情况,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年仅30岁就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他一心向党,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懈奋斗,为国为民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09年9月,邓恩铭烈士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萌芽:成长环境耳濡目染 少年催生革命“种子”
邓恩铭故居
父母的启蒙,对于邓恩铭日后革命思想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901年,邓恩铭诞生于荔波县水浦寨一个水族家庭。1905年,为了躲避匪患,4岁时跟随父亲邓国琮进入荔波县城定居。其父开设了一间小药铺,行医为生。其母韦氏做豆腐,帮助维持生计。期间,邓恩铭经常随父亲回乡义诊,对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感同身受。而母亲经常教他唱起童谣:“种田之人吃不好,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家庭的启蒙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对剥削压迫的种子。6岁时,父亲送他进入私塾,让他有了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条件和机会。
少数民族的抗争精神,对邓恩铭的革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854年,水族农民英雄潘新简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树起反清起义大旗,提出了“不缴粮、不纳税、打倒腐败清朝享太平”的口号,领导了15年的抗清起义,其反抗剥削、反对压迫的革命精神,一直为水族人民所讴歌、赞扬。邓恩铭曾为潘新简赋诗:“潘王新简应该称,水有源头树有根。只为清廷政腐败,英雄起义救民生。”对这位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的赞美溢于言表。
邓恩铭曾就读的书院
学校教育萌发了他的进步民主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0岁的邓恩铭,被父亲送进荔波县模范两等小学堂(荔波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新式学校,使用新编教材。有几位思想进步的教师,其中就有贵州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学生高煌,在日期间,接触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高煌用新法教学,向学生宣传孙中山革命主张。邓恩铭在荔波书院读书6年,耳闻目睹国运衰弱和列强瓜分侵凌、反袁护国斗争等,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初步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志向。在离开荔波之前,还曾立下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的誓言。
奋起: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让红色种子播撒齐鲁大地
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会第三期成员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为邓恩铭)
1917年9月,邓恩铭离开家乡贵州荔波来到济南,投靠在山东任县官的叔父黄泽沛(原名邓国谨),同年10月在亲戚的资助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今济南一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恩铭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在学生运动期间,邓恩铭同济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领袖王尽美一见如故,1920年11月与王尽美等人组织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年底在济南发起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秘密诞生,同年7月邓恩铭和王尽美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党的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小、也是唯一的中学生和少数民族代表。回到山东后邓恩铭与王尽美等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邓恩铭任中共山东区支部委员。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
1923年至1926年,邓恩铭先后到青岛进行革命活动,以四方机厂和纱厂为中心开办工人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秘密组织工会,建立中共党组织,先后任中共直属青岛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在此期间,青岛台东镇小学留下了邓恩铭短暂一生中唯一的教师足迹,1924年夏秋间,23岁的邓恩铭来到台东镇小学(今台东六路小学)任教员。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地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学校发展了王管赏、陈宴德等一批学生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此后随着党的事业发展,1925年8月,邓恩铭任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任书记,领导山东全省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1927年4月,邓恩铭赴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毛泽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介绍山东工运、农运情况。
邓恩铭在革命中曾多次遇险。1925年11月,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机关遭破坏,邓恩铭被北洋军阀逮捕入狱,虽遭受残酷折磨但矢志不渝,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9年1月19日,邓恩铭从淄博矿区返回济南,由于王复元、王用章叛变,邓恩铭在济南再次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和战友们被押到济南市纬八路刑场,慷慨就义,时年30岁。
缅怀:“红色基因”赓续在百年校园
在济南一中的教学楼前,坐落着根据邓恩铭事迹建设的邓恩铭广场。这座广场于2021年4月落成,广场建设面积400平方米,共分为主题雕塑、浮雕墙两大部分,全部为大理石材质。邓恩铭塑像高2.4米,矗立在广场中央,庄严威立,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塑像的后面为9块浮雕,分别为:心忧民众水家娃、立志报国出乡关、五四大潮显峥嵘、共产主义信仰坚、出席一大开天地、领导工运播火种、革命危难挑重担、狱中斗争志不屈、烈士精神万古传。每块浮雕长3.8米,高2.7米,总面积达到90多平方米,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邓恩铭短暂而又恢宏的革命生涯。
济南一中根据校友邓恩铭革命事迹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邓恩铭》
2018年,济南一中根据校友邓恩铭革命事迹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邓恩铭》一经推出,就引起强烈反响。在2018年10月举行的济南市中小学生戏剧艺术节中,获得特等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优秀组织奖,并入围2019年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戏剧决赛。
台东六路小学学生在邓恩铭雕像前举行党、团、队三旗传递活动
同样在青岛台东六路小学,邓恩铭也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红色基因传承的“根”和“魂”。为传承红色基因,台东六路小学学校也为邓恩铭设立了雕像,建立了邓恩铭纪念园,成为该校红色教育的地标。每年新生入队仪式、少先队建队日,都要在雕像前举行党、团、队三旗传递、退休教师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新老队员宣读誓词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红色激励,争做红色传人。该校还在校史室专门开设了“百年之魂 恩铭精神”专题版块,以图文形式详细介绍了邓恩铭短暂而光辉的革命历程。组织党员和队员成立“恩铭精神宣讲团”,定期讲解恩铭的革命事迹。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课就是走进校史室,学习邓恩铭英雄事迹和学校百年发展史。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组织师生瞻仰邓恩铭雕像,鼓舞学生自立自强、追逐梦想。学校还定期评选表彰“邓恩铭中队”,通过走班宣讲、自编剧目展示、举行红色主题队会等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红色星火撒遍校园每个角落。目前,“邓恩铭中队”已连续评选了六届。
继承:英雄气概长存 后世少年真正偶像
建党百年,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伟大实践、伟大成就,正是对邓恩铭烈士“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的最好回答。在纪念建党百年的神圣时刻,我们还要告慰邓恩铭烈士,他的革命精神在山东、在济南一直鼓励教育警醒着后人。
济南一中举行纪念邓恩铭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
在邓恩铭曾经求学过的济南一中,学生们对于邓恩铭的事迹并不陌生。《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百年校史》和济南一中校史馆对其在济南期间的活动都有记载和展示。
校史社团成员高二学生郭海月从2020年入校进入校史社团,至今她已经向本校学生以及外地来校参观者讲解济南一中校史6次了,每一次讲解对她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特别是讲到校友邓恩铭探求救国救民之路、不畏牺牲的英勇事迹,都使她倍感当前和平幸福的学习和生活来之不易。郭海月告诉记者说:“捧着济南一中人用鲜血和汗水书写的历史,既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感到作为一中学子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的济南一中,学生们对学校的历史充满着光荣自豪之情,对先学前辈满怀着景仰之心,他们沿着学校发展脉络和学长的足迹一辈又一辈地接力传承。像他们的学长邓恩铭一样,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各类社团达到20多个,这些社团以“爱国、民主、自由、科学”为宗旨,从不同的渠道和角度传承和光大着济南一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学校精神,使得这所百年老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0年,济南一中组织了一次‘寻找榜样人物’活动,邓恩铭等杰出校友热度很高,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和偶像。”赵娟介绍到,“校史是资源,更是济南一中精神的传承,必将激励更多的学生像学长邓恩铭一样,迸发出强大的爱党、颂党之情和爱国、报国之志。”
生在今天,我们是幸福的,然而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们。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英烈精神,让红色血脉继续流淌。
山东教育新闻网记者 迟佳 廉德忠 综合整理
参考资料:《济南一中:“红色基因”赓续在鲜活的血脉》、《青岛台东六路小学:筑牢红色传承的“根”与“魂”》、《荔波:启蒙教育催生邓恩铭革命“萌芽”》等
编辑:周玉森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