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有着63年历史的幼儿园,曾两次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并荣获山东省托幼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前教育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称号。自1958年成立以来,教职工们秉承着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垫院子、搞绿化、劈柴火……一砖一瓦地将校园垒起来,同时传承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事无巨细地照顾每名孩子,为幼儿播下了一生幸福的种子。如今幼儿园成立了教育集团,探索小水滴文化,开展早期阅读,托起了幼儿教育的一片蓝天。
一、建园伊始,艰苦奋斗
“为给孩子创造好环境,大家什么都愿干”
1958年10月,原址坐落于老齐河南门里的“县机关托儿所”,就是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的萌芽。当时仅有破旧的15间平房、3间教室、2间幼儿宿舍、3间食堂、8间宿舍。早年间,为了解决部分革命军人子女的抚养问题,减轻军人家属的家庭负担,职工们自发组织成立了这所幼儿园。据了解,最早的一批教职工只有5个人,其中3名教师是革命军人家属,他们共同照料了20多个孩子,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革命军人的子女。从选址规划到建设施工,都是依靠每个教职工的双手,托起了齐河县幼儿教育的早期发展。而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在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今年60岁的马建萍与这所幼儿园有着特殊的情愫,她的父亲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军人,她的母亲是该园区第一批教职工。后来马建萍也追随母亲的步伐,成为园区的一名教师。“当时孩子只要满一周岁就可以入园,幼儿园是全日制管理,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一待就是一星期甚至半个月。所有老师都是任劳任怨,把幼儿园当做自己的家。”马建萍回忆道,那时候实行保教一体,老师负责上课、维持秩序、生活料理,给孩子们做教具、缝床单、补枕巾,都要亲力亲为。由于教室里冬天没有暖气,老师们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劈柴火、运煤块、烧炉子。
左起为马建萍老师,历数着擦拭着父亲军功章,眼含热泪。右起为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李晓燕院长
“妈妈经常给我们讲父亲参加战斗的故事,她说老一辈革命先烈南征北战,建立新中国十分不容易,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对待身边的亲友,在工作中尽职尽责。”马建萍还说,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了尽可能地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母亲经常将幼儿园里的孩子带回家照料,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缝补破旧的衣服,“有的小朋友不太注意卫生,身上出现了不少虱子,母亲就给他们捉虱子,洗澡理发,换上干净的衣服,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创业年代,这些革命军人的子女在幼儿园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着,从幼儿园到老师家中两点一线,好似“马背上的摇篮”。长期征战带来的伤病,让马建萍的父亲在36岁时不幸去世,当时她的母亲只有29岁,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抚养3岁的她和1岁的妹妹长大成人。“小时候我每天跟着妈妈一起上班,妈妈待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她经常会把别的孩子抱在怀里,却把我放到一边。有的小朋友拉在裤子里,妈妈就把我的衣服拿去给他们穿。当时有点难过,长大后才明白,妈妈是把所有的爱都贡献给了那些孩子,我也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她说。
今年70岁的路明英在上世纪70年代来到园区任教,在她的记忆里,那时的园区全是土路,院子里一棵树也没有。“后来我们开始搞绿化,挖坑、栽树、浇水……全是我们七八个人自己干的,最困难的是没有水源,所以我们就自己打井。”路明英谈到,当时大家找来一根8米粗的管子,钻上孔洞后大家合力杵到地底下,地下水通过往孔洞往管子里渗。等管子里的水满了,再安装压水井往上压水,这些水就用来浇树浇花。
除了动手搞绿化,垫院子也是老教师们的共同回忆。由于地势低洼,下雨天时幼儿园的院子经常内涝,最开始教职工们就用水桶往外排水。后来他们就去外面挖土,然后用小推车一车车地往回拉。花了一个冬天的时间,终于把院子垫高了。“园长和党员干部们带头,经常干到晚上10点多。革命前辈的作风鼓舞着我们,没人有怨言,为了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大家什么都愿干。”路明英说。
左三:七十多岁的退休教师路明英回来看望现代幼儿园
对于那代幼教人来说,园区建设要亲力亲为,学生管理更是事无巨细。58岁的周同锦在20世纪80年代便来到了幼儿园,至今仍耕耘在教育一线。“我上班时只有17岁,那时最大的孩子已经8岁了,他们就叫我姐姐,我们一起跳皮筋、投沙包,打成了一片,玩得特别好。”周同锦回忆道,她从幼儿园的老教师身上学到了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譬如说到了冬天下雪时,老师们都会早起到园区扫雪;幼儿园举办联欢会时,老师们要自己动手制作演出服;班里的小朋友拉了、吐了,老师们也会主动去清洗衣服。
左起:何建伟、马建萍、周同锦老师翻看老照片,讲述幼儿园发源的革命故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幼儿园成立之初,孩子们学习的内容仅仅是“山、石、田......及古老的歌谣,后来才开始学习全国统一的“语、计、常、音、体、美"单科统编教材。教室墙上挂块刷墨汁的木板当黑板,两盒粉笔、一枚教杆,就是教师的讲课用具。仅有的乐器就是一个口琴,院内滑梯都是用砖和水泥垒成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幼儿园有了黑白电视机、录音机、脚踏风琴、幼儿游泳池等较先进的设施。
创业艰辛,筚路蓝缕,校舍环境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1974年,这所幼儿园随县城搬迁到晏城,更名为“齐河县机关幼儿园”,隶属于齐河县人民政府;1985年更名为“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1995年因业务需要移交给县教育局;1974年搬到晏城时, 当初仅有4间教室和8间宿舍;1976年又修建了8间教室;1988年又扩建了10间教室,6间宿舍;1992年修建了14间教室;1994年又改建了原来的旧南屋平房和大门,同时建起了东、西两侧8间偏房和适合幼儿使用的水冲式厕所。
幼儿园泛黄的历史足迹,从模糊的黑白色到色彩斑斓!
二、兼收并蓄,成长转型
“让孩子享受课堂知识,这是一种艺术享受”
春华秋实六十一载,桃李芬芳满园春。幼儿园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和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创设适合本园发展特色的园所文化,以培养“乐于创造、畅享生活的阳光儿童”为目标,以教科研工作为引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为研究与实践教育真理锲而不舍,,为铺开儿童快乐和谐发展的美妙画卷不懈前行。
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李晓燕就此谈到,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幼儿园在很早之前就树立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致力于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方面组织老师去济南、青岛等地学习培训;一方面邀请北京、青岛等地的幼教专家来授课,譬如上海的应彩云教授、东北师大的王晓英教授等,将最前卫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
为了能心无旁骛地进修培训,路明英将当时11个月大的女儿送回娘家,只身一人前往济南和青岛等地幼儿园取经。“外面的知识比较丰富,不学习不行,譬如计算教育必须用直观化的教具反复演示,让孩子从生动、形象、直观的形象里加深理解,瞪着眼睛专注听讲,享受课堂知识,我觉得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她说。
周同锦去济南培训充电,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独到的教学经验。她说:“当老师必须做到四勤,即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发现调皮捣蛋的小朋友,赶快跑过去摸摸头,起到提醒的作用,制止不当的行为。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年轻老师也有自己的方法,值得我们老教师去借鉴,譬如说通过游戏和孩子们加深感情。”周同锦还从零开始,摸索学习脚踏琴,教孩子们跳舞、唱红歌。慢慢地,班里的孩子学会了10首红歌。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日臻完善。1993年,幼儿园被评为“省级实验幼儿园”后,园内除了上好省编五大领域综合教材外, 开始搞中央教科所的“听读游戏识字”“珠脑心算”以及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的“整体优化课程”“杨文幼儿英语” 教学实验。这些实验取得成果结题后,又开展了中央教科所的“智力学具”“马宏幼儿英语”以及省教育研究会的“民间艺术特色”等课题。
科学专业和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和赞许。何建伟在1970年入学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他坦言:“我们一家三代都在这里上的幼儿园,我们对这个幼儿园特别有感情,它的口碑特别好,每次来幼儿园感觉就像回家一样亲切。虽然我离开这个学校50多年了,但至今仍能感受到学校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代代相承,没有变化,我们很感恩。”
教学管理优化升级的同时,校舍条件也到了长足发展。2000年,幼儿园将原来的旧平房拆除,修建了2068平方米的符合省级实验幼儿园标准的三层教学楼。2007年,一座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多功能的360平方米的城堡式现代化综合活动室在院子右侧拔地而起。2007年,园内地面用水泥硬化后全部铺上了塑胶,花棂式的院墙内载满了垂柳、红叶李、火炬、日本樱花等品种繁多的树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地面上栽植了绿色的草坪,幼儿园变成了风景秀丽的花园。
三、创新教研,跨越发展
“水润童蒙 书香乐园 真爱如雨润物无声”
从“马背上的摇篮”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历经几十年风雨沧桑,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蕴。一代代教师们经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传承了红色精神,涵养了奉献品质,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孩子。
“妈妈常说,要用你的爱心对待每个孩子,一句鼓励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一句批评也能葬送孩子的一生。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在工作中要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脏活累活抢在前面,要对得起现在的美好生活。”马建萍说到,幼儿园的孩子以保为主,保教结合,不仅要学课堂知识,也要发展表达能力,锻炼思维能力。“从小我就梦想像妈妈一样当老师,我要传承母亲的意志,发扬她的精神,牢记她的教诲。”
进入21世纪,幼儿园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和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始终立足于幼儿的启蒙教育,着眼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从多年的办园实践出发,遵循幼儿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顺应幼儿天性,探索出了一套独具自身特色、适合幼儿发展的文化品牌——小水滴文化,即“饮水思源、齐之以爱、润之以智、学之以恒、行之以善”。
“水是生命之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每个孩子都像小水滴一样,纯洁、透明、活泼、灵动,我们的办园理念就是‘水润童蒙 书香乐园’。”李晓燕介绍,“水”赋予了教育无限的内涵,所谓“真爱如雨,润物无声”,这种理念正是汲取“水”的寓意,让水浸润生命,传递的是一种教育态度。热情、开放、融汇,展现的是一种教育情怀,像水一样深邃、包容、博大的气质融入到幼儿的生命特质中,表达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和追求,象征一种教育境界。“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早期阅读,因为阅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生的滋养,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她说。
按照教育部门的部署,齐河县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化,带动更多的幼教公立园、普惠园的发展。2021年9月份,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将走上了集团化办园的道路,在城区开办四家分园。李晓燕称,“今年9月份我们幼儿园将有93位教师,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做了一系列细致的方案,首先进行一个常规化练习的训练,准备了几个小组带领他们成长。走出去学习,向幼教高地来借势,达到专业人做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幼教效果。四所分园在小水滴文化的统领之下,办出各自的特色。”
如今,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里的孩子们从小班开始,就在学习省编教材的基础上,学习中央教科所的“北大幼儿英语”“智力学具”“大陆—香港多元智能”实验教材以及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的“艺术特色”“幼小衔接”“礼仪文明教育” 等实验教材。在这些实验课题中,园区大胆打造教研新炉灶,创新教研新模式,开展本园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老师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就是当初选择幼教的初心,爱孩子的初心,对幼教事业美好向往的初心,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幼教工作干得更好,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李晓燕告诉记者,园区积极推广红色教育,在节假日开展纪念革命烈士活动,在班级内开展红色阅读,带领孩子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和博物馆,每周一举办升国旗活动,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爱国爱家的红色种子。
今天的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里,拥有两件大型综合式塑钢幼儿游乐园,10件爬山坡、荡秋千等塑钢玩具,一个大型的咖丽床。教室里幼儿桌面塑料积木有10种,每个班里都有适合幼儿室内玩的羊角球,幼儿桌椅换成了环保型的工程塑料桌椅。各班都配上了活动式的磁性黑板、25寸彩色电视机、VCD影碟机、视频展视仪、录音机、脚踏风琴、电子琴、钢琴等。在大型综合活动室内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制了钢琴、空调、音响等现化化设施。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不但是名副其实的“省级实验幼儿园”“城市一类园所”,而且正在向“省十佳幼儿园”迈进。
而在“小水滴文化”的浸润之下,齐河县机关第一幼儿园建立了规范、竞争、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以点带面,积水成溪,在孕育生命的同时,最终汇聚成一条向善的大江大河。”李晓燕说,教师要呵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充满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展现童心与童趣,不断学习,使其健康成长,展现生命的精彩。
作者:周树茂 刘振
编辑:白天
肥城市湖屯镇第一中心幼儿园积极践行科学幼小衔接理念,从身心、生活、学习等多个维度发力,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铺就一 ...
当农村幼儿园逐步推动教师转变儿童观、课程观并初见成效后,我们察觉到农村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甚至部分家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