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教育公平,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威海市环翠区围绕“均衡、内涵、特色、和谐”四大主题,在“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均衡编班”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从“学区”(横向上,每1所区直学校带1-2所乡镇薄弱校),到“片区”(纵向上,在片区内每1所初中和生源小学相互衔接),再到“协作区”(将学区、片区有机整合,推动城乡学校横向联系、中小学纵向衔接)的城乡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教育协作发展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威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威海市“进阶探索协作区,用一体化思维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案例荣获第五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一、聚焦发展模式创新,有效破解难题
环翠区是威海市的中心城区,并率先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评估验收,但是,区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段之间仍然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破解不均衡难题,2002年环翠区出台《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学区制建设试点,探索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并不断完善学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及措施。2012年启动片区一体化管理机制,纵向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传承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将“学区”“片区”有机融合,先行进行“协作区”一体化管理机制探索,全区36所中小学成立了以城区初中学校为核心,辐射生源小学、乡镇结对学校的5大教育协作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全覆盖,开启了“城乡互动、九年一贯、多校协同、资源整合”的协作区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二、聚焦目标考核创新,形成一体化发展合力
为加强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落实协作区工作目标考核机制,以5大教育协作区为单位成立督学责任区,每个协作区配备3名责任督学,开展协作区综合考核,实行等级鉴定。同时将学校工作与协作区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捆绑评价,实行教育教学统一管理、教育质量统一监测、教育资源统一调配的“三统一”工作机制,协作区内各学校在业务上同研共享、人员上交流互助、特色上辐射带动,学生发展上九年一贯培养,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有效破解了“资源不能深度共享”“学生特长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衔接不充分”等“老大难”问题,实现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学生个性特长的传承发展,整体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三、聚焦优势项目共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以协作区优势项目培育为载体,各协作区充分研究辖区内学校优质资源,重点培育1至2个共同的优势项目,带动校际间、学段间的师资交流、课程衔接、主题同研、特长生培养等一体化发展,其中协作区优势学科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打通学段间壁垒,完成了小初衔接九年贯通的课程体系架构。如,语文是城里中学教育协作区的优势学科, 对照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教学的总要求层层分解到各年级、每学期、每单元、每节课,形成了九年一贯的“阅读写作教学目标训练序列”,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同时梳理出每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做到寓写于读,读写双赢,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形成可操作性的读写教学模式。英语是古寨中学教育协作区的优势学科,坚持由“渗透”到“集中”的原则,聚焦语音教学的根本,开发了《协作区自然拼读读本》,实现小初英语自然拼读与音标识读的有效衔接。
经过十余年探索,威海市环翠区从学区、片区到协作区,从城乡学校“手拉手”到小学与初中的学段衔接,逐步建立起中小学、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制度,实现教育资源深度共享、课程实施统一规划,质量监测统一实施,教研培训活动统一开展,评价体系统一建构,探索出了优质资源扩充共建共享新模式,促进了威海市内资源深度整合,校际间实现了取长补短。
编辑: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