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向社会公示6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我市高密冯家庄小学教师单美华入选,全省仅2人。据悉,活动组委会将根据公示反馈和实际情况,从64名候选人中推选出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于今年教师节期间进行宣传表彰。
单美华老师从教24年来,扎根乡村教育,默默耕耘,关爱每一个孩子,用尽全力为贫困家庭点燃希望之光,事迹被拍摄为电影《孝义传家风 别样中国年》,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型代表。她创建的“宝德书院”获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本人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齐鲁最美教师,其家庭被授予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等。2016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下面,跟随小编, 一起看看单美华老师的感人事迹。
人间至美是无华
——记“齐鲁最美教师”单美华
和她的“宝德书院”
大爱无声处,奉献平凡中。24年师者仁心、8年善行义举,她用知识和爱为留守儿童描绘梦想之美,为贫困家庭点燃希望之光,为乡村振兴传递文化之力。她示范着乡贤的为民情怀,践行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不变初心,诠释着总书记提出的做新时代乡村“大先生”的丰富内涵。
她是一个县级市偏远乡村的普通小学教师,却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她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却吸引了当地教育界、妇联组织、文明办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她的家只是一座百余平米的农家小院,却藏书逾万册,变身为一批又一批农家孩子的七彩乐园。
因为有她,周边村庄312名“留守儿童”有了第二个家;因为有她,外出打工的农家父母们再无牵挂;因为有她,爱的火炬在每个孩子手里高高擎起。她,就是山东省高密市冯家庄小学教师单美华。她和丈夫自费创办“宝德书院”经年累月服务乡邻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大力支持,被乡邻和孩子们尊称为“大先生”。
义举:腾出婚房办书院
在高密经济开发区冯家庄村,有一所看上去不起眼却颇具影响力的“宝德书院”。说起创办初衷,不免令人唏嘘。2013年五一假期,邻村一名三年级小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在医院抢救52天宣告不治。“孩子埋葬那天,灵车正好从我面前经过,那个场面现在想起来都想哭。”单美华说,孩子父母撕心裂肺的恸哭,让她和同为教师的丈夫李济远一连几个晚上睡不好觉。“我既是母亲、也是教师,我不能仅满足于传播知识,更应守护好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
“咱办个图书室吧,让父母不在家的孩子有个去处看书、写作业。”单美华的想法得到丈夫的完全支持,但单美华一家房舍并不宽敞,公婆和儿子住在四间正房里,她和丈夫则一直居住在结婚时的南屋里。
单美华夫家高祖李符道在清代末年曾创办“宝德斋”,义务为周围村庄少年子弟传道授业。她效仿祖上德行的提议得到全家人的赞同,一致同意她腾出婚房办书屋,单美华和丈夫搬到隔壁二叔家借住,并命名书院为“宝德书院”,取“人间至宝是有德”之意。
随后,单美华和丈夫利用周末时间,骑着电动车到高密市区选书买书,会木工的二叔业余时间免费为他们做书架、改门窗。有一次她和丈夫选购了一百多本书,走到半路电动车没电了。炎炎夏日下,夫妻俩推着沉甸甸的车子步行了十几里,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回到家打开门,闷热的空气扑面而来,让单美华差点晕倒。这样的环境大人都受不了,孩子们能坐得住读书吗?于是,结婚12年一直没舍得买空调的她,毅然为孩子们安装了他们家第一台空调。“当时我每月工资才二千多元,买台空调就三千元,真不舍得。”单美华笑着调侃,“那可是我们家第一台大型电器。“宝德书院”于2013年7月8日,赶在暑假开始之际正式挂牌,夫妻俩省吃俭用的3万元积蓄也花了个精光。
艰辛:遭劫难举债十几万
宝德书院顺利开张,但让单美华没料到的事情发生了。书院迎来的不是乡邻们的赞赏而是质疑:“是不是想办辅导班赚钱?“开始不要钱,后面肯定收费。谁也不是傻子!”单美华很失落也很委屈,丈夫宽慰说:“日久见人心,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时间会证明一切。”
李济远的同村同学张克俭送来了书院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全村出名的捣蛋鬼。单美华每天引导他一起读好书、讲故事、写作业,一点一滴施以影响。渐渐地,这个孩子变得有礼貌了、懂事了,还变得爱读书了。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其他孩子也逐渐来到书院聚读,从三五个到十几个再到几十个,每一个都牵挂着单美华的心,她也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妈妈”。她常把放学后没有人接的孩子带回家,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写作业、吃零食;她常为贫困家庭的的孩子自费购买崭新的笔记本……她说,教育就是一份用爱传递爱的良心活。
就在“宝德书院”渐入佳境,受益乡邻纷纷点赞之时,2016年却突遭劫难,厨房和西厢房因线路老化突然着火,这让单美华差点丧失继续办下去的信心。
整修房子原本在计划当中,但因为办书院导致经济拮据,才一直拖到那惊魂一刻。“办书院的初衷是想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没想到却差点惹‘火’上身。”单美华说,这次事故让她意识到肩负的责任重大,书院还能继续办吗?她陷入犹疑之中。关键时刻,家族中的亲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凑了14多万元帮他们另造新家。“我的同事单宝启老师还专门捐了一台空调。”单美华被家人和乡邻同事们的爱心深深感动了,她决定再难也要把书院办下去,再难也要为孩子们支撑起一片晴朗的天。
焕然一新的宝德书院又重新挂牌,两间厢屋、一间正房和影壁墙到大门的过堂也都腾出来作为书院,正房廊厦辟为多媒体礼堂,书院使用面积增加了50多平米。这年底,来书院读书学习的孩子达到40多个,平均每天在书院时间超过两个小时,书院为此加挂潍坊市“四点半学校”牌子。
为尽早还清债务,继续办好书院,单美华夫妇承包了村里14亩土地,业余时间当起了“农把式”。年迈的公婆也到村里的手套厂做工,一家人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书院建设。有一次单美华装卸玉米时不慎扭伤了腰,走路疼痛难忍,乡邻们就把她家地里的活抢着干了。乡邻们给予的尊重和厚爱,让单美华非常感动。
8年来,单美华夫妇累计投资20多万元,宝德书院拥有图书1.7万册,为千余名孩子和家长办理了免费借书证,先后荣获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等称号,现已发展成为乡村文化中心和乡村文明实践阵地。
拔河:一场抢占思想阵地的“斗争”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如何用传统文化找回迷失的孩子,这是一场艰难的拔河比赛。”单美华决定打破学校围墙,开发乡土田园系列课程。她从孩子们熟悉的乡土文化入手,和丈夫一起翻图书、查资料、做笔记,历经月余编纂完成《宝德童蒙录》。在这期间,单美华夜不能寐,丈夫更是瘦了十几斤。但当孩子们兴致满满地诵读乡哲事迹,立志成为家乡骄傲的时候,所有的劳累都变成了满足和自豪。为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单美华开发了“知行合一”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提升全面素养。单美华说带着孩子出去研学,最大的责任就是安全,不敢有丝毫疏忽。有一次研学途中,一个叫单明明的孩子突然肚子疼,单美华立即根据症状做紧急处理,然后就近联系卫生院进行治疗。“什么都得懂一点,孩子多了,什么状况都能遇到。”单美华轻松的话语里是沉重的责任和背后的无言付出。单美华倡导全民阅读、亲子共读、红色阅读,每月评选“读书之星”;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读书活动,让孩子带动家长放下锄头后拾起书本,把阅读从孩子延伸到家庭,引导更多村民参与阅读。在宝德书院的假期课程表上,孩子们喜欢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内容丰富多彩,前来义务授课的老师都是当地行业翘楚。青岛农业大学的二十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每年暑假都组团赶来支教,她还邀请省市知名作家、书画家以及全国武术冠军等名人开设讲座,为孩子们带来外面的更大、更精彩的世界,让孩子们在寻梦、逐梦、圆梦的路上走得更快、更好。今年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红色课堂,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冯沛东、李姝纬等多名同学的作品在乡村阅读季系列活动中获奖。在单美华夫妇的努力下,孩子们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户外活动,逐渐远离了手机和网络游戏。单美华的美德就像一方磁石产生强大凝聚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公益行动中。目前,宝德书院已开设仁和、海珍、大侯家、城律、胶河、柏城、正浩、凤街8个分馆,有290多名孩子受益。
引领:做推进乡风文明的“大先生”
家风淳,乡风良。宝德书院开办以来,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亲戚齐上阵。单美华的大家族因家风正、祖训德而广受乡邻称道,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后,她便把家风家训的涵养纳入视野,由关心孩子延伸到关注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学院里有一个叫李雪梅的女孩,有一段时间变得不爱说话,有时还偷偷掉泪。单美华多次沟通才知道李雪梅父亲遭遇了车祸,单美华帮她料理家务,留她在家吃饭,宽慰她、鼓励她。此外,单美华积极对接当地妇联和教育部门,为孩子建档立卡,提供帮助。后来,李雪梅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豪迈中学就读。为帮助爷爷奶奶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单美华与高密市心理学会加强协作,经常邀请当地家庭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致力解决隔代“亲子共成长”问题;单美华借助书院优势申办了“农家书屋”,引进农业、科技、文艺等书籍。目前,冯家庄村阅读蔚然成风,获评书香家庭、美丽庭院的家庭达到110户,对科学脱贫、科学家教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单美华还对接高密团市委建立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社会实践基地,带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共建。就任中国扶贫基金会脱贫攻坚协作部社会扶贫组主管的郭松,对来宝德书院支教的经历印象深刻:“单美华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孩子身上了,这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像我一样很多想为乡村教育做贡献的年轻人。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能力、有理想的学生反哺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大爱无声,至美无华。单美华禀以大爱又朴实无华,俯身乡村永不悔,却道艰辛是寻常。她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着孩子们和“宝德书院”未来之路,尽一个燃灯者的终极使命。
编辑:白天
“恭喜赵浩然同学被评为本学期的‘博雅好少年’。”前不久,在高密市北关小学的“博雅好少年”评选大会上,该校少先队辅导员田艳 ...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坚持以“小切口”破题、用“微创新”积势,立项实施了一批局长突破项目、校园“微改革”项目,为现代化教育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