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 榜样力量 | 潘鲁生:传承文脉 服务人民
发布时间:2021-08-17 08: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作者:潘鲁生 A+A-
-分享-

编者按:

他们是教书育人、对党忠诚的师者,他们是坚守科研、执着攀登的先锋。他们以传承文化、服务人民为己任,以科技强国、立德树人为使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信念铸刻在初心里。

他们是楷模,在率先垂范中传递着榜样的力量;他们是旗帜,在勇于担当中彰显着对党忠诚的底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展现山东高校战线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立德树人、奋勇争先、攻坚克难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的榜样示范作用,本刊特别邀请了9位全国、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共同为读者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奋斗故事,抒发爱国爱党、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以身体力行诠释了高校共产党员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形象。

 

 

讲述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

潘鲁生致力中国民间文艺保护实践,在全国率先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组织实施“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出版《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报告》,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习。近40年来,走访乡村田野,抢救保护民间艺术,建立中国民艺博物馆,荣获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潘鲁生深入开展民艺理论研究,建设中国民艺学学科体系,构建中国手艺学,出版《民艺学论纲》《设计论》《手艺农村》等著作。《中国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论》等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等的编纂出版。曾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艺评论一等奖。

为推动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发展,潘鲁生坚持在设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脉,把民艺传承融入高等教育,夯实艺术人才培养的传统文化基础。推进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创新,构建“高等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型艺术设计应用人才培养。引领学校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特色发展,建成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与理论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潘鲁生积极开展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致力于服务社会民生。他的美术与设计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展,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社会服务项目,主持上海世博会山东馆设计、建设及运营工作,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持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艺术创意设计、201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现场陈设艺术品设计,受到广泛好评。


6月25日至7月1日,我在北京参加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内心十分激动,终生难忘。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既是荣誉,更是鞭策。

作为一名有着近40年党龄的文艺界、教育界党员,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自觉承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几十年来守初心,担使命,在研究传承、抢救保护民间文艺的一线,播撒民艺文化的种子;深入乡村,发挥专业所长,服务文化富民;致力文化创意,推进视觉传播,服务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使命,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并为之不懈奋斗。

 

走入乡村, 保护、研究与传承民艺之美,是最坚定的初心和最执着的坚守

 

从儿时鲁西南黄河故道滩涂与平原相连的乡土亲情,到求学、工作后对乡土文化的探寻,我与乡村结缘已有数十年。直到现在,我几乎每个月都要深入乡村调研,实时记录发展变化的乡村,观察和研究乡村的文化与生活。在长期的走访调研过程中,针对乡村文化生态构建、传统文化资源存续与再生,以及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等问题,提出“手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扶贫计划,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和需求出发,发挥乡村文化资源的创造性禀赋,将传统手工艺等具有生产性质和市场潜质的文化内容作为生态的、和谐的、幸福的发展范式,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

要复兴乡村手艺文脉,实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其文化价值、发展价值,盘活土生土长、代代传承的文化资源,加强生产创意、生活创意、IP创意、功能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强化“慢经济”“乡愁经济”与“价值共同体”的叠加效应,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有效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0年7月,为宣传手艺致富经验,推广乡愁文化传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展出山东传统民艺藏品1500余件,产生积极反响。我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献第一批162件民艺实物,以充实国家关于民间生活的文化档案,拓展生活文化展陈体系,通过国家级平台的展示和传播繁衍新的文化生命。同时,积极组织“手工艺扶贫”公益服务,组织设计志愿者开展设计服务,促进手艺农户创业致富,促进贫困乡村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名片,助力文化扶贫脱贫,服务乡村振兴。近年来,还组织开展了“农具革新”等民生设计,成果显著。

乡土的艺术、老百姓的创作、人民群众朴素乐观的生活精神滋养了我,使我不仅热爱民间文艺,不断向人民、向生活学习,更渴望把祖祖辈辈创造的民艺之美、生活之美传承好、发展好,希望我们的民间文艺能维系乡愁、振兴乡村、融入教育、反哺生活,踏踏实实践行好一名党员服务人民的使命。从事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研究工作,最坚定的初心和坚守,不仅源于对民间文艺深切执着的热爱,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影响。2018年,我在内蒙古调研民间剪纸艺术,走进一位乡村老艺人家中,看到窑洞炕桌上不仅有剪纸花样,还有一本党章。平时,老艺人剪纸时,她的老伴儿便在一旁读报读党章。老人家说:“几十年的老党员了,认真学习、专心做事,日子过得踏实。”那次调研的记忆格外深刻。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不仅在于内容的趣味和技巧的娴熟,更深层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境界。就像这两位老艺人、老党员,他们有信仰、有追求,作品充满了正能量。我们研究民间文艺,要懂得民间艺术为何美、何为美,唯有如此,才能扎扎实实从专业出发,做到忠诚事业、不负人民。

艺术来自人民、来自生活,更要服务人民、造福生活。1998年我筹建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收集覆盖民间文化艺术40多个品类的数万件藏品,涉及我国农耕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的器具物品。作为山东省首家注册的公益性博物馆,展馆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并开展民艺传习等公益活动。目前中国民艺博物馆已成为集收藏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创新创作于一体的文化发展平台。

最近,我们的《中国民艺馆》丛书,作为国内首套展示中华民间造物艺术的大型系列原创作品,输出了多个语种版权,进一步推动中国民间文艺在世界传播。续传文化创造的精神力量,也在于不断探索构建中国民间文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的民艺学、手艺学,研究民间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案,并努力在大学建立文化遗产学和民艺学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当代视野。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开,把民间文艺的薪火传承好,使新时代乡风文明创建有特色、有生命。这是我们的专业使命,也是一名党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使命。

 

坚守传统工艺美术文脉,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探索特色鲜明的办学之道是职责使命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的设计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执教近40年,坚守传统工艺文脉,对接当代社会需求,带领学校师生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兼收并蓄、融会创新的发展之路。学校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有鲜明特色的工艺美术学院。

学校坚守工艺美术文脉,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的传承和创新,坚持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融入艺术教育,建设“中华造物艺术”“中华传统造型艺术”等课程体系。如今,传统工艺教学与研究已经成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率先在全国提出“实践教学型”的类型定位,探索建立高等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并实施项目课程、开放型课程、工作室教学、假期课堂等相融贯通的创新举措,着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建成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入选“山东省名校工程”,并作为山东6所高校之一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坚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政+设计”双融共育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专业教学,打造“思政+专业”“思政+创作”“思政+科研”“思政+项目”“思政+文化”五大育人载体,形成五位一体的“艺术思政”新格局,为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引导师生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和服务民生,让“为人民而设计”成为新时代艺术院校的专业使命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率先倡导发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依托艺术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先后举办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进课堂”,深入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和服务民生的“为人民而设计”,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廉政文化宣传画,共克时艰的“生命重于泰山———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宣传画等一系列深刻、丰富、持久的主题创作实践。我带领的学校“生命重于泰山”主题创作团队临时党支部荣获“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学校组织的“大美颂赞   百年辉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艺术与设计主题创作展”已于6月25日开展,数百件精品力作共同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致敬。

多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坚持“设计服务国家战略”,致力于以艺术语言展现新时代国家形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彰显时代精神,传播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理念。最近几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专业使命感和工作荣誉感投入创作,勇于担当,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设计任务。

作为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宣传文艺组副组长、文艺演出副总导演和艺术总监制,我带领团队在国礼、国宴用品、视觉形象系统、艺术品与陈设、服装及大型灯光焰火艺术表演等艺术设计中,通过艺术设计语言,全面生动地诠释了上合组织协作所包含的人文纽带、共同合作开拓事业的文明基础、开放互融发展、为地区人民谋福祉的期待视野,表现新时代大国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发展的智慧与愿景。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艺术创意设计中,我邀请了陕西榆林剪纸艺人和山东济南面塑艺人参与创作,让民间艺人为庆祝共和国的七十华诞剪出山丹丹花和红石榴、塑造56个民族载歌载舞的欢快形象。历时一年,设计创作出剪纸和面塑作品,装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以民间文艺样式表达人民的心声。

2019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展现艺术设计的中华精神、中国价值和审美追求,体现艺术设计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活力。作为此次作品展的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我有幸参与其中,见证了许多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熔铸中国风格、蕴涵中华美学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也进一步促进了新时代生活美学的设计建构,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生活品质。

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在教育、文艺领域工作的老党员,我将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光荣使命,扎根中国大地,推进设计教育,培育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潘鲁生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